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問題在於尋/詢問本身,在於演出之後——關於「現代劇場大補帖演前/後預報」



文字:林正尉
網站:隱喻化的後臀美感

在許多劇場圈內人反映前文〈另類的出口——談「現代劇場大補帖」在台灣〉太難閱讀的情況下,必須稍微說明一下我的寫作意圖 :我不將它僅僅視作「預報」的工作,既然總監和年輕團隊們有意識進行更多的嘗試,我思索著我位置的可能性 :或許可以做的是搭建論述性的寫作,試圖深入、回歸劇場史,及改變讀者對(可能認為死去的、僅在書本上的)劇場史與(不同時代的)社會的思惟,以思考今日可用之意義。如果更理想的話,能讓更多的創作者不再對劇場史恐懼或排斥,畢竟劇場史裡的所有劇種,都是被累積、進而創造出來的,可以想像小莎士比亞沒有學歷、到戲棚撿文宣、不斷看戲的畫面;也知道義大利藝術喜劇與後來的莫里哀的脈絡連結。但這段話可能沒什麼說服力,因為我只是個美術系、畫圖畢業的大學生。

這使我想到另一件事 :前幾日與一位搞視覺藝術創作的朋友逛書店,他找到德國文學學者斯從狄(Peter Szondi)的戲劇理論,他讓我翻這本書是否(對他)適合,我翻了翻,腦中思忖著他未來的視覺藝術創作是要結合劇場理念去討論更多的社會矛盾。 更何況,斯從狄是個左傾的戲劇理論學者(阿多諾很欣賞他),他以馬克思辯證法來面對現代戲劇的諸多戲種,靈感或多或少來自馬克思的「異化」,敲擊我們或演員自身,思考演員在角色中,是自己抑或僅是/為了文本的任務?由於我僅是稍稍瀏覽緒論,當下無法跟朋友討論更多細節,但我認為觀以目錄,斯從狄改變了戲劇理論或劇場史的寫法,他先從現代戲劇的「危機」下手,企圖找到其他戲種各自的「解決之道」。總而言之,他很顯明拋出自己該在本書中要去克服的「問題」。因此,這段話依然沒有說服力。

缺乏說服力歸缺乏說服力,負負得正,於是上頭兩段話我想更直接、更肯定指明一個概念 : 回到「問題意識」——創作者應大膽的問自己問題,你可以在這些形式中找到什麼?什麼動機驅使如是「做」?透過這些現代戲劇的形式可「做出多少」(涉及精準度),或引發更多的問題出來,或許用該媒介(無論是文本或者其他領域的創作)的必要性為何?其過程遠比作品完成還來的重要。

回過頭來,昨晚綵排情況比我想像中的「好」。原本打算推辭這份戲稿,因為從寫完上篇即有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任務應可身退了,但隔日想想,我應該要將這種我認為「好」的狀況給寫出來。

昨晚十點演後,每週的朋友們留下來討論戲裡各自看到的,以及對於荒謬劇的不解,從服裝、符號、時代的意義或無意義下手,再找導演金旺來談,整整超過一個小時。這過程給導演或演員的激勵或許更大,經由持續答辯使雙方彼此聽到更多的內涵。儘管金旺說,進來看看、笑笑也好,不過我仍是鼓勵要來看「大補帖」的你/妳,事先做點關於荒謬劇和亞陶的功課,網路資料亦無不可。

既然五組劇組共同處理了彼得漢克的文本,積極挑戰觀眾與演員間的關係,若我們(「觀眾」)就這麼走出劇場、不回頭了,是否你/妳還將定義自己為原本定義下的「觀眾」,拍拍屁股就走人了?這樣對劇組太過「友善」吧!三部作品不同面向即將導致的「失語症後群」,說嚴重一點,三種破壞你/妳日常觀戲的「病毒」,倘若找不到醫生,那演後就去挑戰他/她們吧。關係的破解,進而參與作品,或許你/妳苦悶戲的當下,無法在當下紓解,倒不將疑惑丟給劇組。這種答辯是有意思的,前提是,你/妳在看戲時也要整理出問題。

有沒有發現 : 文章提你/妳,是個有意識、去質疑劇組的主動份子,而不以「觀眾」如此偌大的空洞辭彙?我預告的是,當你/妳們演後找到劇組討論、參與、答辯,或劇組找到你/妳們去問問題,如果不再「古典的」以「問卷」、「打勾」、「有無意見」的無趣方式,下一種可能性有可能會慢慢醞釀了。誰說演後不能請觀眾創造一個圖像來回味演出?不能請觀眾以一個不帶有情緒、形容詞的詩句寫出看戲的想法?誰說不能繼續在小劇場外繼續「冒犯觀眾」(或要求觀眾來「冒犯劇組」)?誰說一定要xxxx..,為何不讓自己先成為打破規矩的丑客(joker)?

為避免光說不練的批評,我先來列些問題供大家參考、使用 :

你/妳為何花錢來看「現代劇場大補帖」?
你/妳認為被「冒犯」?看不懂台北時間?看不懂導演阿忠的美麗?
你/妳認為,美麗對阿忠而言是什麼?
你/妳認為有什麼話使你/妳「失語」?說不上來?
先不管劇場史怎麼寫,你/妳覺得這三件作品有無關連?為什麼?
你/妳覺得有無先看劇本的必要?或做功課的必要?才有辦法看懂劇組在幹嘛?
告訴劇組,由你/妳發揮一個形容詞吧,那個很常用的動詞也行,我覺得也真誠。
你/妳有沒有辦法找到禿頭?
你/妳會不會鼓勵劇組繼續嘗試、繼續做?為什麼?
你/妳有沒有吃飽再來看戲?認不認為鴻鴻要提供小餐點?
你/妳如何想像饅頭?當你/妳看到演員挑戰身體極限時,有何情緒或想法?
你/妳覺得看完台北時間後,世上的符號和意義很重要嗎?為何一定要去買名牌?
你/妳覺得「觀眾」是什麼?為何要被打破?
你/妳覺得劇組選用這幾個文本是否恰當?為什麼?
……

上頭像吃即溶泡麵般的先列舉一些問題,勉強做「演前預報」的「教戰守則」;而我期待演後,曲未終、人未散,也對劇組做著「演後(可能發生的)預報」,當心所謂的「觀眾」正在外頭等待你們。希望不僅以上(數量)的問題,若能引發更多討論,我認為這些戲就達到它們目的了。我不是個有創意的人,所以我希望屆時能出現更有創意的問答,但無論如何都需注意一點 : 提意捷運和公車的末班時間(畢竟「演員」和「觀眾」都在戲中說了,皆處於同樣的時間,勿讓彼此都遭殃),適時放過導演,或帶打火機,幫有抽煙的談論者點煙,倘若他們手中夾著菸,在越講越焦慮的情況之下。無論如何,希冀這篇文章是演前和演後的大補帖,既然誰都不是「觀眾」,所以盡情向劇組與鴻鴻「宣戰」吧。

來源連結

0 意見:

張貼留言

MJKC 每週看戲俱樂部 http://mjkc.tw
Email: theatre.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