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 星期五

我的看戲經驗

文:原承伯(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

第一次看戲經驗就是獻給高中戲劇社學弟妹的公演,雖然在戲劇社待的時間很久,也做了一兩次演員,但是真正可以好好坐在位子上看戲卻是等到自己變成學長之後,也正是因為做了學長,所以除了作為觀眾,更像是一個監督者,或是「評審」,用自己的放大鏡仔細的檢查每一個演出的環節,等到演出結束後,再把學弟妹都召集起來,一一指出剛剛演出上的缺失,那一場的燈光怪怪的啦:或是誰誰誰有忘詞之類的;正言厲色的時候很少,多的是一種成就感,揪出別人的過失時感到莫名的那種欣慰。但是這種經驗持續三四次之後,就覺得不太對勁,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只是因為每次看完戲的情感總是空虛,沒有被觸動到什麼,但又必須很神經質的注意場上的一舉一動,深怕有什麼地方漏掉了,汲汲營營,像一個空轉的馬達,卻又自鳴得意。直到又一次學弟妹的公演,我決定給自己一些改變,不再拿著筆記本,屏著呼吸進劇場,而是單純輕鬆,不帶任何的預設立場,出乎意料的,那竟然是一個驚喜的夜晚,雖然我的潛意識還是可以搜尋得到,這次的演出並沒有特別突出,但我的心情也確實被整齣戲淘洗,獲得了滿足。從此之後我就確信:觀眾,也是需要成長的。

任何的藝術形式都無法避免一方提供而另一方接收的流動方式,布萊西特也說過「現代戲劇的形成,需要發展兩種藝術:一種是演員的藝術,一種是觀眾的藝術。」自此全世界上千打的導演和創作者都窮盡腦汁,希望給觀眾帶來一次次難忘的夜晚。但不知是不是時代使然,還是觀念的改變,以前小孩子成績不好是自己沒管教好,現在小孩子成績不好是老師沒敎好,大家漸漸把責任的重心隨著時代的改變從自己推移到別人身上,而這種在台灣形成的獨特風氣似乎也帶進劇場裡,大家似乎都「慣性使然」的把這份獨一無二的參與權力給放下,表坊版的絕不付帳裡面有句台詞“好像你把薪水袋給我,就把責任全都丟給我了”這句話描述了夫妻家庭的內部關係,也反映的劇場工作者與觀眾的關係,畢竟,它們也都是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的。

並非所有演出都在水準之上,看了幾乎脫序的演出而感到憤恨的經驗我也有過,劇場工作者對自我要求的重要性當然毋庸置疑,但在這裡我們是不是能有另外一個思考的方向:作為觀眾的我們是不是也該有所要求?下面這幾點是我的建議:

1、不要開演前半分鐘才氣喘吁吁的衝進場,或是剛吃完吃到飽的燒烤或火鍋﹙尤其是燒烤!﹚,在以上這些狀況裡看戲會有神遊的感覺,因為你的腦袋根本沒辦法專心!

2、剛跟男/女友吵完架或是炒完飯!?也不建議進來看戲,你知道,愛情總是揮之不去的羈絆……。

3、別看評論,沒有雷的也別,這樣會有預設心態。

4、常會有人抱怨「精采的都在預告片裡了」,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說法,如果預告片都是最無聊最沉重的,請問,你還會來看這齣戲嗎?

5、看不懂是你的問題,絕對不是導演的,從鬆散的結構中找出最核心的創作構想,那也是種功力阿~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跟你還沒看過戲的朋友高談闊論

7、相信自己就對了!別聽你朋友在那裡喇迪賽說這齣戲多糟糕,我覺得不錯就不錯阿,干你什麼事……

以上都是我自己的建議,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戲習慣,記著「再精彩的戲都有不足之處,在爛的戲也都有可取的地方」,放開自己的心去看戲,你一定會得到超出你所料想到的。

1 意見:

張貼留言

MJKC 每週看戲俱樂部 http://mjkc.tw
Email: theatre.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