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2010年每霉開講之二:每霉閒談之談談心,說說戲

文:黑豆(每週看戲大隊成員)

小時候,我唱歌仔戲,那是人生第一次接觸到「戲」。單純的演完,下臺。長大了一點才發現,戲裡戲外,都是戲。

2009年前,我接觸到的戲劇形態多為公家機關推出的節目,去的地點也不外乎是國家戲劇院,社教館,新舞臺等等。牯嶺街,有聽過沒去過;南海藝廊,看過展覽沒聽過戲。然後在因緣際會下,實驗劇場開拓了我新的視野,意外的發現,那是一塊讓人又愛又恨,任由創意馳騁的危險之地。沒錯,我很新,不論從實驗劇場的角度來看我這個觀眾,還是從待在實驗劇場的時間,仍有太多太多的線索都透露出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努力。

閒暇的午後,到誠品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電梯旁的那張大桌子尋找,尋找什麼?尋找可以帶我去旅行的DM,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戲,常常第一印象吸引我的是劇名,是文字,是影像。佛要金裝,人要衣裝,戲呢,更是需要包裝的嘛。就像人與人之間的第一印象,衣著整齊和藹可親面帶笑容,才有接下來有關個人美感和品味採取的進一步行動;而文字的描述常常佔了大部份讓我想去看戲的動機。

生命中,大家都在尋找一種自我解放,而這塊危險之地冒險的地方,就在於進了這扇門之後,不知道是屬於創者的釋放,抑或是激起了觀眾心中共鳴的漣漪。

今年,每週看戲俱樂部整理了2010年大大小小的表演團隊饗宴,以供大家在網路上可評分自己看過的戲,此外也提供意見交流。網站投票節果統計了前十大最每榮譽,前十大最霉榮譽等項目,就類似像奧斯卡金像獎和金酸莓獎。

評選出年度最霉榮譽排名中包括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富邦《極限震撼》、《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果陀《17年之癢》等。另外,年度最每榮譽排名中包括了英國合拍劇團《春琴》、動見体《戰》、無獨有偶《最美的時刻》、飛人集社《魚》、台北藝術節《眾聲喧嘩》、台北藝術節《麥可傑克森》等。

就我個人的意見來看,能排入時霉獎前幾名也相當不容易,一來,看戲的人數有一定程度;再者,他們大多談到現代人共同有的感受──寂寞。拆解寂寞當中的情感處理,從現實與心中的掙扎,放大了人對於自己與孤獨寂寞中的關係。只是,這之中還有著某種程度上的負擔。
大多數的觀眾想看到的不只是在關係上的處理,而是在看到舞台上活生生的被揭露自己心中的祕密和惡行之後,還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繼續存在的生活態度,而不是成為絢爛外表所嘲弄的對象。

反之,我們也可以說現在的消費者被寵壞了,形式上滿足,物質上的配合,老實說,我們消費者在心靈上還需要多一層的靈魂滋養。當演員和觀眾在時間空間上的撞擊愈來愈多,不可避免的情形下,腦中出現的畫面也像幻燈片一樣,愈閃愈快也愈多,不管自我解讀的方向是否和創作者理念相同,至少演出的過程中不但讓我們動了腦袋去加以思考,進一步地反芻,消化與吸收。我想,這也是好戲之所以動人的元素之一。

在投票的結果中,也有相當兩極的反應,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寶島一村》、台南人劇團《美女與野獸》等。對我而言,以《美國夢工廠》和《寶島一村》來說,他們所涵蓋的觀眾群是相當有意思的,一部份是主流文化,另一部份則是非主流文化。創作者消費了對於特定時空喜好的觀眾,同時觀眾也消費了創作者的作品。他們所探討到的已經是更深層的文化,而且是遊走在現實與想像中的掙扎。理所當然,有感動,也有心痛。

至於對於好戲或爛戲的定義,這畢竟還是屬於主觀的解讀。創作者,劇本,演員,工作人員,觀眾,環環相扣。布萊西特也提到過「現代戲劇的形成需要發展兩種藝術:一種是演員的藝術,一種是觀眾的藝術。」

而我們,都還在學習。

寫完了這篇文章,收拾收拾了筆記和桌面,換上深藍色牛仔褲和紅色大外套,決定等會兒要去那個另我熟悉的一隅,繼續冒險,尋找下一個驚奇。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最每榮譽


年度最每演出 每數 觀眾喜評
英國合拍劇團

《春琴》
277
  • 2010首選之一~
  • 好看,但,冷感。
  • 很美很震撼
  • 棒到看兩遍!2010第一。
  • 絕對是2010年第一名。
飛人集社劇團《魚》 235
  • 《魚》至今仍在我的腦裡掙扎-溺水/擱淺。
  • 2010喜歡最滿意的一齣戲!
  • 別讓好戲和人才孤單!每每每每每!
  • 非常引人思考的一齣戲!讓我又笑又哭的~很感人。
  • 很會寫台詞。
  • Lovely production!
  • 年輕又極富才華的編導演!
  • 有笑又有淚!!
  • 很美的戲!
  • 性感惇惇也太厲害
  • 引爆自我吧!!!
  • 男人好香
  • 很精緻的好戲!
  • 裡面的歌都非常好聽!現在還會哼一點~
動見体劇團《戰》 211
  • 去年最喜歡的戲!
  • 演員能量強大!題材也挺新穎。
  • 維持導演一貫強調風格。
  • 還不錯。
無獨有偶

《最美的時刻》

2010好評加演
210
  • 把複雜的故事講得很流暢,厲害!!
  • 非常難忘!!!!
  • 很不錯!
  • 精采,值得推薦!
  • 精彩劇本改編得很好,演員功力深厚!
臺北藝術節

《眾聲喧嘩》
184
  • 八個小時的精緻精采驚豔!
  • 看完意猶未盡、激動不已、無法言喻!!!
  • 結構嚴謹,看了很久也不會疲倦。不論是演員或是布景都無懈可擊!
  • 精彩得感覺不到時間的流動。
  • 很精彩,舞台設計一流。
  • 太讚了。
臺北藝術節

《麥可傑克森》
168
  • 王嘉明真是屌。
  • 姚坤君老師:「我演得最不好的,就是妳的女兒。」在一片歡樂中被逼出眼淚的我,實在是…
  • 意猶未盡
  • 屌啊!
  • 歌舞精采,姚坤君老師的獨角戲讓人太感動了!
台灣國際藝術節

《哈姆雷特》
149
  • 很創新很前衛。
  • 經典劇本轉化到當代議題,很好;表演形式選取與劇本議題相扣,值得欣賞。
  • 整體張力很強,演員演技相當到位!
  • 震撼。
  • 導演手法蠻讓我驚艷的。
  • 極致張力的表演、影像的使用,都讓台灣觀眾喜愛,對於他們「演員」直接在舞台上的「變身」,台灣觀眾似乎可以接受,令我驚豔。
找我劇場

《愛情蠟像館》
133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以為自己在看戲!其實自己也是戲的一部份,每一個人是自己的導演,自己可以選擇自己的角色。
  • 打破舊式劇場框架的敘事方式,喜歡。
  • 非常劇場語彙的一齣戲,主旨簡單又深入人心
  • 感動。
  • 很不一樣的題材,很妙,音樂很棒。。。
  • 很有靈魂的一齣戲,在結束之後,我突然很害怕自己是否也像記者一樣,被留在蠟像館裡。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我執」~很難做到,但就是因為難,更需要超越其上。謝謝「找我劇場」。
  • 很喜歡劇中營造的氛圍,會被有些關鍵字打中心裡…
  • 很棒!大家都很努力又認真~讚讚讚!!
  • 很棒的作品!!!
  • 寓意很深,看法想法很多,要自己深深去釐清,自我執念太深。
臺北藝術節

《等待窩窩頭之

團團圓圓越獄風雲》
124
  • 很久沒有看戲看到無法自制的狂笑。
  • 笑到流淚。導演很精彩。 
  • 除了好笑就只有好笑。
  • 演員不費吹灰之力的逗弄觀眾!(不知道是好是壞)但戲很好看,鬧場的阿姨也很酷!
  • 演員好鬆散卻又好好笑。
台南人劇團《遊戲邊緣PLAY GAMES》 120
  • 這齣戲太厲害了…這麼痛苦的一齣戲,還能讓我這麼喜歡。心目中2010年小劇場第一名。李劭婕榮登我心中的小劇場新興Queen,太有能量的一個演員。燈光、舞台、音效,都很細膩,整齣戲對我來說是接近滿分了。
  • 演員演技沒話說,看過她們好多齣戲了!!導演手法很令人驚艷。
  • 導演的安排真的幫這齣戲加分很多!!!
  • 導演超細膩,我愛李劭婕。

延伸閱讀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最霉榮譽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每霉兩極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另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更多...

2010年每霉開講之一:演出、觀眾、劇場討論平台的三角關係

文:JimmyBlanca
部落格:La Casa de JimmyBlanca

放大一般觀眾的聲音
一直到每週的時每時霉票選,我才知道,原來2010年有近900場演出。這個數字真的太驚人:「每天至少有兩場演出」、「原來我去年還看不到十分之一」、「台灣這麼小,絕大部分的表演藝術又都集中在北部,卻還有這麼多場活動,真是太了不起了」等等等。若我是想嘗試劇場藝術的初心者,鐵定在這茫茫戲海中迷失方向。所以,每週的票選希望可以拋出個小小的浮木,先不論做問卷的那堆統計原理,還有啥樣本與母體,就單純為一年的辛勞做個簡單的投票。跟著早期五燈獎的精神,以燈號作為評鑑標準,來個小小統計,看看每週的觀眾們都看哪些戲,又是怎麼看戲的。

就這麼剛好,時間來到2011年2月,時每時霉的票選進入尾聲,一場國際藝術節的活動在網路上引起一陣喧然大波。兩方人馬各有所持立場與意見,頓時間許多觀眾浮出水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藝術作品向來不是「先有需求,才有產出」,而是「先有產出,再激出需求」,作品勢必得面對市場考驗。一連串的討論下來,大家無不在問,有沒有一個空間可以做為觀眾後盾,表達觀眾心聲?

戲劇重製的篩檢機制
還記得今年初在寫2010回顧時,我不再用名次排名,而是選擇「若2011年加演,推薦去看的戲碼」。回想2010年,加演的戲劇相當多:《最美的時刻》、《瘋狂電視台》、《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淚痣圖》、《大國民進行曲》等。而截至目前為止,2011年已知要重演的就有《戰》、《麥可傑克森》、《K24》、《渭水春風》、《徵婚啟事》等。依照這個趨勢看來,這樣的狀況會持續下去。

這樣的狀況有兩種可能:
◎ 第一種:由於台灣缺乏中型場地,羅馬也非一天造成,場地荒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因此,許多劇團改以「加演」的方式來打平開支,也讓錯過首演的觀眾,得以再進劇場,親身體驗。
◎ 第二種:會不會是劇團並沒有聽到觀眾聲音 (因為也不知道在哪聽得到觀眾的聲音),誤以為戲受歡迎,一再加演。但偏偏漏洞百出,讓已經看過的人生氣,還沒看過的人中地雷。

所以,如果有個地方,可以將散落在各處的小群觀眾集結起來,不僅可讓後來的觀眾有看戲的參考,也讓劇團在推出新作或加演時,更加謹慎小心而避免砸鍋。

除了每週看戲外,目前已有多個劇場討論平台:PTT Drama版、國藝會藝評台、BINDO、藝文費斯簿等,而各個劇場人的FB、Plurk、Blog、新聞台也多少聚集了些觀眾的聲音。對於一般的觀眾來說,需要搜集散落在各地的資訊,用來就是有點不方便。所以囉,也許小每有潛力,能廣納百川,成為觀眾的參考諮詢顧問也說不定。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最霉榮譽


年度最霉演出 霉數 觀眾留評
屏風表演班

《徵婚啟事》浪漫版
-92
  • 女主角角色揣摩很有問題…根本就不到位,要不是曾國城撐全場,下半場就想走人。
  • 總覺得只是掛著徵婚啟事的羊頭,但賣的還是李先生家的狗肉。
  • 多推新作少演過時的題材!
再拒劇團

《美國夢工廠》
恭喜該劇以96個每數同時獲得年度每霉兩極獎 
-89
  • 不太喜歡。
  • 五光十色,非常遜色;千言萬語,自言自語。
  • 加油吧。路還很長。C31969
  • 有些段落令人熱淚盈眶,有些段落反而讓我非常抽離。
  • 我自己做夢比較好看!
  • 這其實是一個內聚性的創作,視聽感強烈,卻有點形式大於內容的嫌疑。
  • 演技ok。但看了之後沒什麼感覺。
  • 說的不精彩。
富邦High Night—

極限震撼

Fuerzabruta
-82
  • 在媒體上不斷用同樣片段打宣傳的效果反造成期望太高失落太大…
  • 有點太瞎了。
  • 宣傳大過於演出本質。
  • 要很能自high,要不然會覺得自己是個花錢大凱子。
  • 票價和長度不成比例,荷包震撼。
  • 極限失望。
  • 無言以對。
  • 預告片比較好看。
果陀.李立群

《17年之癢》
-79
  • 冷飯炒不熱。
非常林奕華《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76
  • 包裝太過,故事太長。
  • 名過其實,一場爛戲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 跟以往比差很大!
  • 劇本太弱,舞台燈光很棒,兩者相襯下,似乎有種只見包裝內在卻不稱的華而不實感。
  • 簡單的故事可以講得這麼囉唆。
動見体劇團《戰》 -75
  • 了無新意。
  • 不愛!
  • 內容有點刻板。
  • 太普通 沒有過去的風格。
  • 好像很厲害,但看完一片空…
  • 符導退步了。
  • 內容貧乏之作。
《跳舞吧!胖女孩》 -73
  • 小蜜蜂技術問題很干擾觀眾。C31969
  • 不好看!
  • 好胖!
創作社

《百衲食譜》
-71
  • 前半場還算可以,但後半場張力有點弱,要懸疑也不夠懸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貪心了,人物支線太多,之間的關係講得不夠清楚,幾個應該是很有發展的劇情線卻被淺淺地帶過去就沒了。
  • 很安全,太安全…
  • 無感。
  • 結構鬆散。
  • 辜負了好演員。
  • 舞蹈和戲劇沒有幫到忙,敘事也單薄極了!
漫遊者旗艦版‧TRAVELER Ultimate_劇織造KUSO製作 -70
  • 2010最驚嚇的演出!
  • 笑完了很空虛。
  • 好像有點太冗長,有種吃太多零食的感覺。
  • 導演跟演員實在很弱,不滿足。
  • 舞台好厲害,演員好拚命。
表演工作坊《快樂不用學》 -68
  • 看過最難看的表坊作品。
  • 劇本爛、女主角表演更爛的爛戲…

延伸閱讀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每霉兩極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另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2010時每時霉票選活動
更多...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讀書劄記]從《深紅》想起......

文字: coolmoon
網站: 我乃文字

一般來說,命案推理小說總以血腥殺戮為高潮,以兇手是誰為懸疑點,命案動機水落石出時,正是故事終點。然而《告白》和《深紅》兩本小說,一起始已揭曉謎底:謀殺動機、兇手背景、發生過程,簡直反高潮,然你越讀越不寒而慄,原來真正恐怖不在外表的殘暴,而在人心的剝索。

那陣子我正在為易卜生一部冷門劇作《羅士馬山莊》寫報告。其實以佳構劇的標準來說,這劇本寫得不算好,也是高潮早早發生,男女主角懷著不能明言的罪惡感,談論著他們善良高貴的理想,期待傳播愛、自由、和平的進步思想給世人……,難免令人覺得溫吞,即使十九世紀的觀眾都覺得悶,首演反應欠佳;即使男女主角最後以驚人的自殺作結,也難以翻轉搔不到癢處的疏離感。然而它贏得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讚賞,說這種罪惡感是伊底帕斯情節作祟,講白一點兒就是人皆有亂倫的衝動,按捺衝動導致現代人發生種種精神疾病……。

教授告訴我,無論甚麼都不能只因為「我想我認為」,而應該從「誰說過甚麼」出發,因此我那時為了「罪的意識」四個字便翻江倒海引經據典,有天偶然跟依馬媽午餐,我問她:「可不可能把一部劇本當本小說來讀?」,依馬媽很誠實告訴我:「小說比較好看。」

嗯哼,就完整度來說小說已善用盡它的載體文字來表現,但是劇本還要加入一種對戲劇的想像力來閱讀--我正打算這麼解釋時,依馬媽跟我提起小說《深紅》:「你想過滅門血案裡唯一倖存的孩子會怎麼想嗎?」

「怎麼想?」

「總覺得自己有甚麼資格一個人得到幸福?懷疑自己當初為何沒跟著一起毀滅?有意無意毀滅自己得到幸福的機會。」

這不就是罪的意識.....比佛洛伊德說得這麼簡明,比易卜生說得有魅力。依馬媽又繼續問我:「那妳知道兇手的女兒會怎麼想嗎?」

「怎麼想?」我像聽故事的小孩。

「她潛意識繼承人們對她父親的譴責,跟一個家暴虐男結婚,把受虐挨打當作命運的懲罰。」

我覺得不寒而慄,如是不幸的循環該如何終結啊。

依馬媽繼續說:「當死者的女兒知道兇手也有一個跟她同年齡的女兒活時,她忍不住想知道她是否活得比她自己幸福……。」

停、可以了,我決定立刻去把這本小說找來看。不管報告沒寫完,不管室友幽幽警告:「熬夜以後眼袋會浮腫喔,皮膚會變得暗淡,明天早上對著鏡子時,又會唉聲嘆氣說我看起來好老……」,徹夜竟讀。讀完後我覺得就文字技巧來說,《告白》更為簡練精湛,而且《深紅》結局似乎還可以更銳利,但仍不愧是上佳小說構思。《深紅》作者野澤尚也是多部知名日劇《戀人啊》、《沉睡的森林》、《水曜日的愛情》的編劇,四十四歲在東京自縊而亡,真實人生的懸疑性不輸於小說啊。

那一夜起我對自己寫的報告有了深深的懷疑感,因為像《深紅》和《告白》這樣的小說,要比易卜生的劇本、佛洛伊德的亂倫分析說,更能引發人們對「罪」的探索、對善惡的反省。當然我可以辯解說易卜生是一百多年前的古人了,他對現代問題意識自不再精準,然而今日的現代劇作家,是否對人性有精湛的透視和剖析?絕大部分的戲都還沒能超過四百多年前的莎士比亞吧。就「命中率」而言,我們看到一部好戲的可能,比讀到一本好小說、看到一部好電影,機率要低得多(所以當初每週才會訂出預報的機制)。所以,實在無怪乎看戲的觀眾少,是我們寫劇本的人,欠當下台灣社會一個真正的好故事、一部看完之後令人內心翻攪不已的戲劇吧,我不禁這麼想。

這兩本小說都已經有電影版發行,大部分人可能因為電影才注意到優秀小說的存在,無可諱言影像才是當代的強勢媒體。不過我很慶幸自己先看過小說,在我腦海裡有另一套不同於電影版的畫面......。

延伸閱讀:

[擺盪於冷眼旁觀之間]深紅的劇評+書評

野澤尚的官方網站

深紅電影片段

告白電影預告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華沙新劇團:阿波隆尼亞 (A)pollonia

文字: 吉米不蘭卡
網站: La Casa de JimmyBlanca

 
時間:2011.2.20 2:30PM

地點:國家戲劇院

名稱: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  華沙新劇團  阿波隆尼亞 (A)POLLONIA



看(A)pollonia是件非常耗體力跟腦力的事情,除了戲長4個半小時外,作品所呈現的方式與題材,都帶給觀眾極大的不舒服感 (或是,嗯,不耐感)。所以,觀眾需要強壓著性子,持續忍受著戲的進行,聽著那一段又一段,多文字的敘述、自白、辯解與控訴。



(A)pollonia的舞台非常的寬,完全地延展到國家劇院的寬度,中間深處則有Live Band。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大塊密閉的房間,一為較長形的客廳,一為透明的洗手間,讓我想起去年看的《海納穆勒四重奏》,使觀眾得以從席間窺探私密空間。最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三尊沒有表情的光頭孩童人偶 (OS: 我的個人解讀為,「只能接受,無力反駁的弱勢犧牲者象徵」,又一解釋為「冷眼旁觀的局外人表意」)。



上半場藉由拼貼兩組希臘神話故事,鋪陳「犧牲」的過程與結果,並將其結果在下半場以另一個故事做激烈的辨證。



《希臘神話之夜市人生第一章 XD 點圖可放大》


第一個故事為人倫悲劇 (或是說,神倫悲劇 :p),起點來自Agamamnon要求女兒Iphigenia為國捐軀,成為女神祭品,讓戰爭艦隊得以順利成行。因此,引發一連串的殺害事件,母親Clytemnestra殺父親,為了幫女兒報仇;兒子Orestes又殺母親,為了幫父親報仇。若原意是「犧牲一人,得以拯救千千萬萬人」,那為何發起這美意的起始家族反而被命運的鎖鏈一一索命?而Iphigenia是否真是自願為國捐軀,好像也沒有人真正在意,只見她發了狂似的在房間奔跑、跳躍,最後用淒厲的叫聲被拖離舞台。更別論Orestes犯下弒母罪行,卻仍被公正的女神雅典娜判無罪了。後來所發生的一切, 似乎都在控訴「犧牲」的正當性。簡單來說,「犧牲」不過是把以正義之名,行殺戮之實的手槍罷了!



《希臘神話之夜市人生第二章 XD 點圖可放大》


第二個故事則是因為陰錯陽差,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劇。敬重Admetus的Apollo,幫忙和死神Thanatos談得了讓主人長生不老的條件:需要有人為Admetus死。這個「為了讓自己生,需要別人死」的不公平條件,即便是和自己有血緣的父親,也不願意接受。沒想到,妻子Alcestis願意成全丈夫,自願做此偉大犧牲,但一樣有條件:她要Admetus不得再接受其他女人。本以為故事就此告一段落,Admetus得到永生,Alcestis也得到丈夫永久的懷念。沒想到,Heracles知道這兩人的愛情故事(?)後,跑進地獄救出了Alcestis,並將其獻給Admetus。Admetus接受了,也在意義上,打破他原本的諾言,讓自己發了狂,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兩個從犧牲起頭的故事,運行到最後,都以難堪的局面收場。或許,冥冥之中,當犧牲這單一事件被觸發時,上帝自然而然就已將後面一連串的巧合給安排好 (OS: 絕命終結站 XD)。(A)pollonia走線至此,雖說故事人物支線繁雜,但都圍繞在一個中心主旨打轉 (對,只有打轉,還沒有繞進去):犧牲的正當與必要性?



在提下半場之前,先回過頭來看上半場的2.5hr。在心得的第一段提到,觀眾需要強壓著性子,持續忍受戲的進行。的確,這2.5hr,編劇用觀眾所不熟悉的希臘神話來說故事,還將兩段故事交錯,破碎了該有的時間線,使其變成一段一段的。再加上人物大量的自白,沒有音樂、沒有音效,就是一連串的台詞,批哩啪拉地說明角色心境。對於不懂波蘭文的觀眾來說,既要努力看演員、又要努力看中文翻譯,還要努力去了解角色現在到底在做什麼、編劇想要利用這個角色來說什麼。呼,深深的倒抽一口氣!不得不說,看完上半場後,我得到的是散落各地的拼圖碎片,本以為30分鐘的中場休息可以悠閒的和朋友聊天,結果反倒是認真的和朋友試圖拼構出上半場完整的樣貌。



複雜的兩齣希臘版夜市人生、眾多的角色關係、隱藏在台詞背後的潛台詞,全部都在2.5hr裡塞給觀眾,沒有休息,段落變更的部份以樂團Live演唱做Fade In/Out,歌詞內容也與連接的上一個段落相關。可惜的是,此次的翻譯沒有將歌詞翻出。樂團女主唱的聲音非常有力豐富,有Clytemnestra復仇後的勝利,也有Admetus踏上背信之路的鬼魅吟唱。



下半場,劇名的Apolonia終於出現,強勢幹練地帶來了長達20分鐘的演說 (註:Apolonia是真實人物,波蘭人,二戰期間因在家中藏有猶太人而被德軍處決)。用屠宰場說明不人道的場所其實一直存在於現代城市之中,只是週遭的人有沒有去發現罷了。就如同當年建在波蘭城市的集中營,周圍住有許多居民。這些居民是否知道納粹的惡行?又或是選擇不去知道?因為無知可以讓你安全的生存?



講到這裡,我想起了去年的德南行,參觀了德國第一座集中營:達郝集中營 (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達郝是個擁有相當多綠地的小鎮,就跟其他美麗的德國小鎮相同。或許過去達郝集中營旁是沒有居民的,不過,博物館內展出了非常多當年的紙本文宣 (報紙、傳單等等),還附上清楚的集中營照片。所以,我不相信這件事是被隱藏的,它是一項全歐、甚至全世界都知道的「正在發生的事情」。引用遊記寫下的一段話:「主使者的純粹惡行,幫凶者的喪心病狂,以及當時袖手旁觀的世界居民,究竟為什麼、發生了什麼...可以讓自己完全的失去理智,眼看恐怖的地獄在真實世界上演。」



(A)pollonia裡的Apolonia,拿黑猩猩的實驗做引子 (OS: 後來得知是卡夫卡的學院報告),試圖 (能說是試圖嗎?) 為當時的荒謬做另一種解釋。實驗中,人類將香蕉放在各式奇怪的地方,為的是訓練(或是逼迫)黑猩猩思考。為了生存、為了填飽肚子,黑猩猩只得腦力激盪,爬上爬下地完成任務。因此,自由已然不復存在,生存才是當下的唯一解。



在集中營執行屠殺的德軍是否也是這樣?還記得參觀博物館時,有份文件寫到:「進到集中營的德軍是需要受訓的,訓練如何虐待與屠殺猶太人。」就跟黑猩猩一樣,已經被迫進到這個不能回頭的大染缸 (籠子),想在這裡活下,沒有別的,就是拿起槍,扣下板機,執行該做的任務。至於任務是否合理與人道,哪管得了這麼多,「我」能活下去就是一切。



結束了Apolonia的演講,(A)pollonia將時間拉到現代,因為Apolonia人道救援猶太人,被封贈為「國際義人」的頒獎典禮現場。主持人是上半場來搗亂的Heracles,或許是因為他救了Alcestis,所以他很適合來主持典禮。參與頒獎典禮的有Apolonia的兒子、被Apolonia拯救的猶太小孩 (現已成老婆婆一枚)、以及老婆婆的兒子。



「Apolonia救了一個人,等同於救了全世界」,兒子代替死去的母親領獎。在頒獎台上致答詞時,兒子非常激動,與被拯救的老婆婆及其兒子有了激烈的對話討論。而這些對話,才真正進到了劇的中心主旨:究竟犧牲的正當與必要性為何?

◎ Apolonia的兒子:為什麼母親要犧牲自己,用命來救世界,卻害自己家破人亡?

◎ 被拯救的老婆婆:你現在要我道歉,是因為我活下來了?

◎ 老婆婆的兒子:如果我是當年的德國軍官,在那樣的情況下,我應該也會開槍。



對照起黑猩猩的故事,原本的加害者 (德軍),反而逆轉形象,成了受害者的一員。不得不死、不得不殺、不得不犧牲、不得不袖手旁觀,這些被逼到極限的「不得不」,究竟是為了什麼?又帶來了些什麼?



心得寫到這裡,突然覺得好笑。導演與編劇從來就不想解釋犧牲的正當與必要性,而是用一個龐大與沉重的壓力,將一個真實存在的犧牲的事實攤在觀眾面前。這樣的犧牲包含了我們一般認定的正面犧牲 (Apolonia),當然也有無法反抗且弱勢的負面犧牲 (被屠殺的猶太人與被迫殺人的德軍)。



歷史的傷痛與原罪,已無從去追溯。幸好,我們還有未來。或許結尾很老梗,但我還是感謝導演與編劇最後的安排:大玻璃屋裡,希臘故事人物、Apolonia事件相關人,輕鬆的或坐或站,跟著歌手唱出的旋律,自由擺動身體。



Everyone swings and Singer yells for LIFE!


Apolonia最後的演說提到,小青蛙在雨季死去後,將會以新生命的方式重生。希望在經歷過那段暗黑傷痛的日子,人類能夠記取教訓,獲得新生。



最後,附上一張去年參觀集中營的照片:一束放在營房19號舊址的美麗鮮花,被救贖且延續的生命,正盛開呢!





來源連結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每霉兩極獎


每霉兩極化的演出 每數 霉數 比例差 觀眾怎麼說
《寶島一村》  65 -62 0.0236 演員很優,但不是在眷村長大的人未必能引起共鳴。且演員的拋接之間,偶爾會出現空白,不夠過癮,但仍是好戲。
再拒劇團

《美國夢工廠》
96 -89 0.0378 有些段落令人熱淚盈眶,有些段落反而讓我非常抽離。
台南人劇團

《美女與野獸》
72 -59 0.0992 文宣很吸引人、畫面很漂亮,但劇情沒有什麼特別的驚喜。
臺大公演《關鍵時光》 29 -43 0.1944 不能明白其中意義。演員難以撐完全場,後面已露疲態。


延伸閱讀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另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另一面倒獎


一面倒向霉的演出 霉數 每數 觀眾痛評
表演工作坊

《快樂不用學》
-68 7
  • 看過最難看的表坊作品
  • 劇本爛、女主角表演更爛的爛戲…
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忘情版 -45 6 (缺)
《Watching Dust-

微聲計畫》
-30 1
  • 導演做了什麼?有嗎?C31969
《謝雪紅》 -24 4
  • 只有演員,沒有角色;只有朗誦,沒有戲劇。歷史/文化意義不能成為劇場價值的全部。
  • 差不多可以榮登年度五霉金杯了!C31969
  • 蚊子很煩

延伸閱讀: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一面倒獎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每榮譽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囉唆前言

2010時每時霉票選活動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前十大一面倒獎

一面倒向每的演出 每數 霉數 觀眾佳評
英國合拍劇團

《春琴》
277 -3
  • 2010首選之一~
  • 好看,但,冷感。
  • 很美很震撼
  • 棒到看兩遍!2010第一。
  • 絕對是2010年第一名。
無獨有偶

《最美的時刻》

2010好評加演
210 -8
  • 把複雜的故事講得很流暢,厲害!!
  • 非常難忘!!!!
  • 很不錯!
  • 精采,值得推薦!
  • 精彩劇本改編得很好,演員功力深厚!
臺北藝術節

《等待窩窩頭之

團團圓圓越獄風雲》
124 -5
  • 很久沒有看戲看到無法自制的狂笑。
  • 笑到流淚。導演很精彩。 
  • 除了好笑就只有好笑。
  • 演員不費吹灰之力的逗弄觀眾!(不知道是好是壞)但戲很好看,鬧場的阿姨也很酷!
  • 演員好鬆散卻又好好笑。
全民大劇團

《瘋狂電視台》
109 -4
  • 太屌了!
  • 耳目一新的呈現方式,是一齣可以讓更多人踏進劇場、認識劇場的好戲。
  • 笑聲不斷,絕無冷場!
四把椅子劇團

《紀念碑》
97 -4 (缺)
8213肢體舞蹈劇場

《非關舞蹈》藝術節
90 -4
  • 小而美
  • 絕對讚!!!
EX-亞洲劇團

《假戲真作》
83 -4
  • 多語言呈現手法,讓人印象深刻!
  • 敘事形式很讚:說的方式、控訴的方式,直指「國王」的欺騙,質問誰在假戲真作。
  • 富有哲學意味,劇本發人省思,演員表演到位,音樂十分好聽!
莎妹15‧

《JUMEL孿生姊妹》
81 -6
  • 太精彩了!!令人屏息的演出。高度凝鍊的專注、語言的質地、簡約的空間設計,改變了劇場的質感與感受。
  • 這齣戲有現在的莎妹所沒有的。
臺北藝穗節

EX-亞洲劇團

《隔離嘅大母雞》
79 -4
  • 在藝穗節裡算是成熟的演出。
  • 喜歡EX-亞洲創意實驗室的想法,多語言的跨國合作是最大的特色,精簡≠學生作品,值得推薦的好團體和好作品!雖然主題嚴肅,但是如果劇場一窩蜂只作搞笑題材也太辜負小劇場了吧!為EX-亞洲劇團的勇氣投票。
  • 超級棒!!從這齣戲以後Ex-亞洲劇團的戲都列入必看清單!!
綠光劇團世界劇場X:

《The god of carnage》
74 -5
  • 超重的舞台腔,很做。
  • 節奏感好棒,驚心動魄的100分鐘~!

延伸閱讀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更多...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霉榮譽

一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富邦High Night—極限震撼Fuerzabruta -82 極限失望
動見体劇團《戰》 -75 好像很厲害,但看完一片空...
台南人劇團《美女與野獸》 -59 製作精良但缺乏感動
台灣音樂劇二部曲《隔壁親家》‧口碑加演 -18 (缺)
二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從缺 (缺)
三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寶島一村》 -62 架構鬆散,浪費明星的演技,消費眷村題材。
驫舞劇場M_Dans 2010 -56 結構鬆散,舞作落差太大,為該團最失敗之作!
北藝大戲劇學院《九歌》&《無路可出》 -26 不知所云的九歌
同黨劇團《飛天行動-2010強化重裝版》 -18 看過之後就迅速忘記它在做什麼
四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屏風表演班《徵婚啟事》浪漫版 -64 多推新作,少演過時的題材!
莎妹15《沙灘上的腳印》 -16 演員怎麼了?
五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 -89 視聽感強烈,卻有點形式大於內容的嫌疑。
《跳舞吧!胖女孩》 -73 好胖!
台南人劇團Q&A首部曲 -57 結構過於鬆散,想討論的主題太多反而模糊焦點。
臺大公演《關鍵時光》 -43 演員難以撐完全場,後面已露疲態。
北藝大戲劇學院《Kalpa:時光之劫》 -25 別賣弄技術文字當作場戲  
《謝雪紅》 -24 只有演員,沒有角色;只有朗誦,沒有戲劇。歷史/文化意義不能成為劇場價值的全部。
Lyric’s Studio黃觀瑜搏虎上市《01八八二》 -18 看半小時就離席了。
六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屏風表演班《徵婚啟事》浪漫版 口碑加演場 -65 總覺得只是掛著徵婚啟事的羊頭,但賣的還是李先生家的狗肉
七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表演工作坊《快樂不用學》 -68 看過最難看的表坊作品。
飛人集社劇團《魚》 -55 劇情沒有想像中精彩。
創作社《少年金釵男孟母》 -17 隔靴搔癢,太隱晦。
八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8213肢體舞蹈劇場《漣漪效應》 -39 爛透了!!!浪費舞者。
臺北藝術節《麥可傑克森》 -38 什麼都嘲諷了,只有麥可沒事,這樣便宜的神,我不要。
《Watching Dust-微聲計畫》 -30 導演做了什麼?有嗎?C31969
臺北藝術節《嘿,女生!》 -26 不知道看完到底得到了什麼。對性別的詮釋十分老套。
臺北藝穗節《同輩Generations》 -17 過多無關痛癢的事件湊成整體,表演上全然充斥著濃厚的舞台腔,卻看不見演員真正的「詮釋」
九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再拒劇團《自由時代》 -68 重點不太清楚。
電影百年音樂劇—電影之歌 -40 褻瀆了電影,也褻瀆了劇場。掌聲最稀落勉強的表演。
「超未來」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萬有引力的下午》 -35 (缺)
臺北藝穗節《你個爛人》 -17 你個爛戲
臺北藝術節《台灣音樂劇三部曲─渭水春風》 -17 劇情沒有twist,平淡無戲劇效果。
十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非常林奕華《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76 包裝太過,故事太長。
漫遊者旗艦版‧TRAVELER Ultimate_劇織造KUSO製作 -70 有點太冗長,有種吃太多零食的感覺。
莎妹15‧《海納穆勒‧四重奏》 -55 雖然浪費了演員,但演員的口調實在也不怎麼樣。覺得導演消耗了演員。
屏風表演班《婚外信行為》忘情版 -45 (缺)
台南人劇團《遊戲邊緣PLAY GAMES》 -45 (缺)
華山藝術生活節-飛人集社劇團《魚》 -41 劇情沒有想像中精彩。
十一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再現劇團《第八日》 -30 The right play in the wrong place
文建會感˙動~數位表演藝術節《1:0》 -24 拼湊之作
十二月.最霉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果陀.李立群《17年之癢》 -79 冷飯炒不熱
創作社《百衲食譜》 -71 舞蹈和戲劇沒有幫到忙,敘事也單薄極了!
新點子劇展仁信合作社劇團《遺忘的旋律》 -67 演員底子不夠,很學生製作,放了很多伏筆但感覺都沒收回來。
新點子劇展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 -44 劇情老套,呈現手法也老套。
找我劇場《愛情蠟像館》 -43 戲似乎不太連貫。
慢島劇團《月孃》 -28 太造作!

延伸閱讀:

更多...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每榮譽

一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動見体劇團《戰》 211 演員能量強大!題材也挺新穎。
海筆子企劃《惡之華》 81 在台灣,不看一次黃蝶南天舞踏團,是很遺憾的事啊!
台南人劇團《美女與野獸》 72 野獸好棒 XD
外表坊時驗團《出氣筒先生》 51 徐華謙跟李建常兩個戲精,看一次賺一次。
台灣音樂劇二部曲《隔壁親家》‧口碑加演 39 熱鬧在地,台灣音樂劇原來也可以很好看。
河床劇團《Electric X!》 31 喚醒了心中的小孩。
富邦High Night—極限震撼Fuerzabruta 27 (缺)
如果兒童劇團《秘密花園》 26 大人也可以看的兒童劇,很可愛!
劇團感傷動作派《陳清揚》 24 蠻有趣的,演員還不錯,編劇(選了這個故事來改編)也還不錯。
台北越界舞團《越界15─時光旅社》 21 (缺)
二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全民大劇團《瘋狂電視台》 67 笑聲不斷 絕無冷場!
台灣國際藝術節《鄭和1433》 63 舞台效果很棒。
台灣國際藝術節《很久沒有敬我了你》 55 精彩!
三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台灣國際藝術節《哈姆雷特》 149 震撼。
《寶島一村》 65 精彩而生動地刻畫眷村生活,讓非眷村的人也能深刻體會,被感動。
台灣國際藝術節《米.蒂.亞》 40 精湛的獨角戲!
台灣國際藝術節《鹽》 33 雖然語言不通,不損演員厲害的演技!
台灣國際藝術節《聽河》 32 (缺)
北藝大《群盲》&《同意的重要:手牽手 當屍首》 29 群盲:專業精準的動作設計,導演手法也令人印象深刻。
同黨劇團《飛天行動-2010強化重裝版》 27 最令人激賞的就是美式漫畫風格的影像背景!
台南人劇團2010《愛情生活》 26 看第二次還是好看
台灣國際藝術節《白雪公主》 25 (缺)
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21 魏海敏唱功無庸置疑!
四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四把椅子劇團《紀念碑》 97 (缺)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ㄏㄨㄚˋ青春-愛現版》
59 看到同學們的活力與對表演的熱情,在台上散發青春,並搭配上有趣新奇的自創文本,看了好不青春!
《柔光照耀的房間裡》 56 把社會事件乃至大時代的背景極致壓縮到一個家庭單位,把對立與不對立之間的衝突、接納、矛盾演譯的淋漓盡致。
《孩子L'enfant》 43 冷冽中有溫暖,絕望中有希望,黑暗中透著微光,好想抱抱他。
果陀劇場間諜偵探喜劇《步步驚笑》口碑加演場 27 舞台從簡卻變化無窮,四個演員的力道完全足夠撐起全場。
莎妹15《沙灘上的腳印》 25 舞台很精緻。
《伊卡寶藏大冒險》 22 (缺)
《海玲‧50》 向大師致敬 17 (缺)
屏風表演班《徵婚啟事》浪漫版 16 (缺)
五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台南人劇團Q&A首部曲 96 從一個老掉牙的失意故事探討到性別問題,這部分的延伸很精彩。
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 96 燈光打出的透明感令人印象深刻。
EX-亞洲劇團《假戲真作》 83 多語言呈現手法,讓人印象深刻!
北藝大2010夏日莒哈斯
《Kalpa:時光之劫》
50 很美,捕捉到流動的光、影與身體的呼吸。
林文中舞團【小】系列《情歌》 38 很吸引人,加上配的音樂也很好聽
綠光劇團《結婚‧結昏!辦桌》幸福99版 38 (缺)
台灣海筆子帳篷劇《台灣‧濁水的日月譚》第一部〈蝕日譚〉 30 (缺)
再現劇團《地獄樂園》 30 讓地獄這兩個字在我心中改寫,很有意思
臺大公演《關鍵時光》 29 (缺)
台灣音樂劇首部曲《四月望雨》四度感動 24 (缺)
六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莎妹15《JUMEL孿生姊妹》 81 驚人的演出。
加拿大達辛妮亞劇團《唐吉軻德的雙面繆思》 33 超棒!!
耀演中文音樂劇
《DAYLIGHT》
27 很精彩的音樂。
河床劇團-波特萊爾《惡之華》 27 (缺)
舞蹈空間舞團&東京鷹
《月球水》
24 好看,有創意,很棒的演出。
屏風小戲大作《三人行不行I》 24 笑到顏面神經麻痺!
法國波西地劇團-
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23 非常喜歡四面台的設計,還有開場前給觀眾喝酒的氣氛製造。
七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飛人集社劇團《魚》 206 很精緻的好戲!
《無枝nostalgia》離家行動計畫 51 更完整,貝芝的演出一樣精采。
創作社《少年金釵男孟母》 47 題材新鮮,演員功力足
EX-亞洲劇團《老虎與士兵》 39 專業的演員,精湛的肢體,精準多樣化的情緒表達,以後是Jayanta演的戲我都會想看!!!
第十屆花樣年華青少年戲劇節_北區 20 讚讚讚~~
八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臺北藝術節《眾聲喧嘩》 184 八個小時的精緻精采驚豔!
臺北藝術節《麥可傑克森》 168 屌阿!
臺北藝術節《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 124 笑到流淚 導演很精彩 。
8213《漣漪效應》 113 Unique and interesting.
臺北藝術節《嘿,女生!》 82 很震撼!!
第四屆國際芭蕾舞星在台北 51 最優質的製作團隊,推出最優質的芭蕾表演!!!
臺北藝術節《史迪夫特的事物》 44 舞台氛圍還不錯
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
《花樣年華青少年》
41 三個小時的戲,卻一點都不覺得累!
六校七系大學戲劇聯展
《Knock! Knock!》
38 中山學生製作的水準令人激賞
全民大劇團《瘋狂電視台》 28 「全民」大劇團真的可以動員全民一起來看戲。
九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臺北藝穗節《隔離嘅大母雞》 79 成熟的演出,消化過後的另一層劇本與編劇,值得學習。
林文中舞團【小】系列《尛》 56 舞蹈配上巴哈平均律,整個氣氛超棒~~
臺北藝術節台灣音樂劇三部曲─《渭水春風》 46 音樂動人
六校七系大學戲劇聯展
《Play Games》
38 壯觀的光影水波帶來大場地本不該有的靜謐,舞台設計幹得好耶!
臺北藝術節《剪紙人》 34 (缺)
再拒劇團《自由時代》 31 (缺)
金枝演社《大國民進行曲》 28 國樂也可以這麼high、這麼rock!太強了!舞台設計很成功。
臺北藝穗節《我的華麗日記》 25 很喜歡盪鞦韆連結到的概念!
臺北藝穗節《非關捻火》 24 導演手法很棒
春風歌劇團
《雪夜客棧殺人事件》
21 (缺)
十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飛人集社劇團《魚》 188 非常引人思考的一齣戲!讓我又笑又哭的~很感人
台南人劇團《遊戲邊緣PLAY GAMES》 120 演員演技沒話說,導演手法很令人驚艷。
莎妹15‧《海納穆勒‧四重奏》 112 很難得在台灣看到這麼極端的作品!
8213《非關舞蹈》藝術節 90 (缺)
【誠品聲音劇場】阿拉伯之夜 60 這個本真是太適合讀劇了
【誠品聲音劇場】醉後說愛我 53 導演把抽象的劇本導活了
新人新視野戲劇I《讓心靈對話》 46 (缺)
【誠品聲音劇場】窗明几淨 40 文本很特別
華山藝術生活節-
《島語錄~一人輕歌劇》
38 (缺)
當代傳奇劇場
《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
34 張忘的舞台&盧亮輝的音樂無敵
十一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再現劇團《第八日》 76 手法有趣新穎,議題處理誠意且溫柔
綠光劇團世界劇場X:
《The god of carnage》
74 節奏感好棒,驚心動魄的100分鐘~!
文建會感˙動~數位表演藝術節《1:0》 39 (缺)
莫比斯《哈奈馬仙之hamlet b.》 37 什麼叫精緻小劇場?這就是。
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36 (缺)
文建會感˙動~數位表演藝術節《銀河鐵道の夜》 36 光是音樂和舞台就值回超便宜的票價了!
劇織造《底比斯人The Thebans》 28 改編蠻有趣的。
雲門舞集《屋漏痕》 23 (缺)
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
《致命引擎》
21 (缺)
紙風車劇團客家兒童音樂劇
《嘿!阿弟牯》
19 (缺)
十二月.最每演出 得票數 精簡短評
英國合拍劇團《春琴》 277 很美很震撼。
無獨有偶《最美的時刻》 210
精采 值得推薦!
找我劇場《愛情蠟像館》 133 寓意很深,看法想法很多,要自己深深去釐清。
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 107 古老寓言果然有神力,它的發酵在於一再地玩味它。
慢島劇團《月孃》 61 這齣戲為小劇場的通俗定下了一個艱難的標準。
北藝大《摩訶婆羅多》 59 (缺)
On and IN表演工作室
《畢業之前》
58 看兩大男主角飆戲,非常過癮!
臺大戲劇系畢業公演《獵男俱樂部》 42 (缺)
創作社《百衲食譜》 40 (缺)
當機劇場《透明之國》─黃明正作品 39 充滿人文關懷地詮釋雜耍,讓雜耍不只是一場show!!

更多...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囉唆前言

由每週看戲俱樂部首度試辦的【2010時每時霉——演出總回顧】在連續一個月的觀眾票選留言馬拉松後,結果終於出爐了!在包括老牌和新團、外來和本土、大師和學生、純粹與跨界、藝術與商業、成熟與實驗、人與偶——將近九百檔——的激烈競爭演出中,有哪些團、哪些劇、哪些舞在我們每週親愛的觀眾心中留下了「實在每好」或「實在霉力」或「每有時、霉有時」的印象呢?

雖然每週的觀眾都在是在劇場燈暗下之後處於暗處的一顆顆蘿蔔頭,但不可諱言的是:每位觀眾也都是具有獨特的觀點、美學、品味、學派、價值觀以及喜好特殊表演菜色的隱形評論員。那麼在各路高手的投票交會背後,產生了何等的意見之光呢?

每週編輯群根據【2010時每時霉——演出總回顧】的票選結果,將頒發下列獎項:

1. 單月份最每榮譽:每數大於15個的前10
2. 單月份最霉榮譽:霉數大於15個的前10大
3. 前十大一面倒獎:整年每數最高,霉數低於10
4. 前十大另一面倒獎:整年霉數最高,每數低於10
5. 前十大每霉兩極獎&大於20,且每霉比例接近1:1
6. 前十大最霉榮譽整年霉數最高前10名
7. 前十大最每榮譽:整年每數最高前10名,去年的表演之星,年度最高榮譽演出

除了這七個獎項之外,我們還端出了每週編輯及每週看戲大隊的三篇文章配著下菜,在乍暖還寒、四面流感之際,讓每週的觀眾除了《茶花女》之外,還有其他可以嗑牙聊天的題材。

頒獎即將開始,請大家按著個人的心臟承受度,對此結果輕鬆或嚴肅以待。最後每週值編小六要聲明:觀眾投票結果不代表每週立場,雖然每週編輯也有投票~~

觀賞開獎愉快!

延伸閱讀:
2010時每時霉票選活動
2010年每霉獎頒獎典禮-之單月份最每榮譽


更多...

〈劇本創作環境論〉:國立台灣文學館的回信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Messenger's Blog

1月21日,我在這裡寫了〈劇本創作環境論〉,並投遞到文建會的主委信箱,供作建言。1月28日,國立台灣文學館回了一封書函給我,針對文內的三項建言做出以下三點回應:

1. 有關 台端提出成立「劇本資料庫」乙事,由於事關廣大,並涉本年度預算已編列完成,本館將錄案研議。

2. 有關提供台灣文學獎得獎劇本更寬裕的發表機會乙事,本館已針對99年得獎劇本〈清洗〉與劇團研議在今年演出二至三場。

3. 有關鼓勵以劇本創作為主題的「文創座談會」乙事,雖文創非本館主要業務,然本館將擇期舉辦座談會。

我會繼續視其「研議」的情況以及後續的行動。對我而言,能把事情做出來才是最重要的,而我也相信,真有心推動的話,就算計畫再怎麼「事關廣大」,錢再怎麼拮据,也一定會闖出一些局面來的。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茶花女》,愛情,在幻覺的最大值〉

文字: 莫默
網站: 唉呀!我魔慈悲。



親愛的造牆者  先從椅子說起吧,對於鈴木忠志導演的《茶花女》,這是你第一個想談的事情。舞台前方分左、右。右舞台是亞蒙/Armand的部分,他的寫字台,還有一張白色的椅子。白色:天真,純情。左舞台是…
...繼續閱讀


來源連結
更多...

大人與小孩皆瘋狂的王國-評太陽劇團《魔幻森林》

文字: 林紅豆
網站: 畫家馬蒂斯 § *意*想空間


大人與小孩皆瘋狂的王國-評太陽劇團《魔幻森林》

唯美的、讚嘆的、瘋狂的,這就是太陽劇團。

2010
寒假曾在澳門看過浪漫的ZAIA,浩大的劇場、精緻的舞蹈、誇張的表情,看演出的過程中,觀眾與台上的演員是一體的,一同吸氣吐氣,深怕亂了節奏,就會斷了表演步伐,整齣情緒一氣呵成,直到結尾才敢大口大口的喘息呼氣,所以有心臟疾病的觀眾,千千萬萬不要觀賞太陽劇團的現場演出。

這次萬幸可以得到兩張VIP票券(感謝遠東集團),一直有耳語傳聞到台灣的太陽馬戲團,絕對不是最好的,加上之前已有在澳門看過專屬劇場的ZAIA,真的是抱著「去看戲」的心態進劇場。一踏進帳篷,充斥著濃厚商業銅臭和潮濕味,心中不免開始嘀咕「不出所料」。沒想到演出開始後,尖叫最大聲、鼓掌吶喊最大聲,就是我,在這裡沒有什麼是讓人害羞和膽怯的,因為台上的演員都是十倍的勇敢和專業,唯美到讓人畏懼,靈氣和精髓都是宛若天成,沒有一絲粗糙多餘的動作。
(More......)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344.製作與舞台管理(一)

文字: 斯建華
網站: 斯建華的BLOG

製作與舞台管理1
    有製作背景的人都知道,一個作品從無到有,是需要經歷許多勞心勞力的修改與折磨人的過程,勞力是容易估價的,進了劇場有多少事,有多少時間,需要多少人,一個crew時段費多少X多少時段X多少人,很容易就能計算出需要多少錢,但是雖說「金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有了錢能找到足夠的人來執行,就能有好的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因為沒有勞心勞力的製作過程,就不會有動人的作品產生,勞心是無價的,就像錢能買到有能力的人來工作,但錢買不到能力,當然啦,錢也買不到藝術天分與創作,如果可以,觀眾就不會花錢買票進劇場來看作品,有錢自己在家做作品就好啦,有的好作品觀眾甚至一再掏錢一看再看,因為值得,所以觀眾願意付出,也因此能有更多的錢來製作下一個更好的作品。
    所以勞心是很難被計價的,如果真要計算,每一個在製作團隊的成員算下來的平均時薪,大多數人絕對遠遠低於crew的時薪,那為何還有人願意參與製作呢?因為機會,因為機會也是金錢無法買到的,有人為名,有人為利,有人為權,有人為了圓夢,有人為經歷,有人為了經驗,有人為了成就感,有人為了豐富自己的生命,每個人各取所需各自得到滿足,但前提是要有這個參與的機會,沒聽過有人捧著鈔票說拜託你讓我參與這折磨人的過程,然後在付出中學習成長,進而得到能力吧?有能力就有不可取代性,就是別人非要你不可,甚至願意花更多的錢請你來參與,用錢來讓你感到能更快樂的平衡這折磨人的過程,所以雖然製作的過程是無限的修改與折磨人的過程,但還是有人願意脫一層皮勇敢的參與,因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就像「舞台管理」這本書的作者開宗明義在序中所言:「不論哪種形式的製作,首要元素只有一件,那就是溝通」(P5),一個作品能否完整的呈現,良好的溝通有著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因為沒有良好的溝通,就成了製作團隊中的人各忙各的,沒有互相檢視調整的機會,等到大家各自完成後到劇場裡兜在一起,該指責的指責,該掉淚的掉淚,在時間的壓力下倉促的妥協修改,努力把四不像修成三不像,然後說早知道我就怎樣怎樣就好了,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吋光陰,為何在進劇場前的製作期不充分的溝通交流,要把問題帶進劇場裡才要解決呢?然後佔了該留給導演及演員工作的時間與技術人員的排練時間,縱使救回了設計,陪葬的卻是整個演出,以前科技不發達沒有電腦的時代,溝通靠的是見面開會,之後是書信往返,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話、傳真機、手機、電腦陸續問世,溝通的工具愈來愈快捷便利,當然人也愈來愈忙碌與一心多用,所以許多製作都毀在過於忙碌的大師級設計手裡,其實如果有好的舞監、行政及技術指導,依舊是能把持製作的大方向,讓忙碌的導演能安心工作,讓忙碌的設計能提早發現問題思索改善,讓作品能完整無憾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來源連結
更多...

345.TD與舞台管理1

文字: 斯建華
網站: 斯建華的BLOG

TD與舞台管理1
    過年前有個孩子在臉書上問我TD需不需要run show的問題,並希望我能po文發表,我說我尊重教育劇場裡老師的教導,也無意引起筆戰,只是台灣劇場現在已經成熟到可以分工這麼細,有這麼多錢來雇用這麼多職位的人嗎?我不認為,其實這是由市場來決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是勝的人來寫歷史,就像是市場供需的問題,誰需要誰,遊戲規則是由被需要的人來決定,二家麵包店一家大排長龍,一家門可羅雀,你要選擇哪家?要排上數小時貴的要死還要被限制購買的數目,那你為何還心甘情願的站在街頭吹風受凍,只為了一塊能滿足你的麵包?如果這兩家天壤之別的麵包價格一樣呢?那只有等到隔壁麵包賣完,買不到的人為了填飽肚子,還是有人會上門來買一樣價格不用排隊味道不優的麵包,或是二家一樣價格的牛肉麵,一家湯頭鮮美牛肉又多又大還附贈小菜,另一家幾乎找不到肉塊還死鹹到難以下嚥,你會選擇哪一碗?客人自然會決定你的命運,不願顧及客戶需求不願改變,最後只能關門大吉。
    就像舞台管理作者在第二版的作者序中提到(P11):「他們(某些不懂劇場的企業組織)就雇用了兩到三人,負責先前製作舞台經理的工作……把一份工作拆解得零零落落,弄得右手常搞不清楚左手在幹什麼」。不只是舞台管理TD也是一樣,有許多人並不清楚自己職位該負責哪些,總是會說那不是我的事,當然啦,如果你強到劇團非要你不可,那可能為了要留住你會容許你只做你想做的事,然後再花錢請另一個人做其他你該做的事,可是台灣並沒有這麼多有錢的企業組織在經營劇場演出(商業場有劇場沒有),舞台該做的事TD不參與不負責又沒有另聘其他職位的人來負責,那是要燈光技術指導還是音響工程師來負責舞台嗎?還是舞台設計或是舞監來負責執行換景演出的工作?或是就讓crew自己來,反正那不是我的事?
    就像米蓋在舞台管理的推薦序(P16):我就被這樣字句吸引---『舞台經理的首要特質是要「負責」;也就是說當他們看到任何有利製作前進或成功的可能性時,會樂於立刻行動。』其實不只是舞台經理,TD也是如此,就像常有小朋友問我定馬克到底是舞監的事還是TD的事,因為現在大多數的舞監並不清楚他還要訂馬克,我都會說反正舞台人多,計較那麼多幹嘛,其實TD只能根據舞台設計的平面圖定出未經修改的假馬克,舞監根據舞台設計的平面圖在排練場標出位置以供排練,期間導演的修改或是演員的需求而改變,沒有看排的TD是不會知道的,就算進劇場前舞監已將改變的位置告之設計(這樣的舞監在台灣少之又少),會重新出圖的設計更是想都別想,況且在觀眾席看可能又要微調,什麼時候看過TD跑到觀眾席定馬克?所以通常是舞監不主導先將在排練場就更改的位置訂出場景馬克,而是陪同導演及設計直接在觀眾席指揮一次定位,我為了節省時間以及避免因為手忙腳亂而顯得笨拙而沒有效率,只好事先替舞監自製各式加了護背的螢光膠帶,一確定位置就能快速的完成演出馬克定位,有很多事情都是為了不危及自己的工作而情願延伸衍生的工作,如此而已,要做「這不是我的事」的TD,還是幫助演出順利的TD,問題不在怎麼教的老師,而在想成為怎樣TD的學生。

來源連結
更多...

劇本創作環境再論:著作權

文字: 周力德
網站: Messenger's Blog

1月23日,我在我的「文化部落格」上,刊登一篇〈文化建言:關於劇本創作環境〉(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4990309.html),算是對於〈劇本創作環境論〉一文的補充。兩篇文章合在一起,才算完整表達了我的基本想法。

關於台灣的劇本創作環境,還有許多工作要推動,其中一項便是著作權。例如,如果有一名劇作者寫了一個劇本拿去投稿,但作品沒有得獎(相信我,這種例子太多了),可是這位劇作者並不死心,希望直接寄給劇團或者電影公司,看看有沒有機會獲得搬演或者拍攝的機會(相信我,這種積極進取的劇作者也所在多有)。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情。劇團或電影公司很喜歡這個劇本,但他們將這個故事暗槓下來,自己拿去改編,也不讓原作者知道(再相信我一次吧,但容我不能透露當事人是誰)。重點是,原來的劇作者,其著作權要不要照顧?如何照顧?

舉個例子給你聽。美國1960年代,有一位女編劇寫了一個關於滑雪運動員的電影故事。如上段所言,她是一個積極進取的作者,也將劇本寄去給大明星勞勃瑞福(Robert Reford),希望劇本能獲得拍攝的機會。但勞勃瑞福所屬的電影公司拒絕了她,不但拒絕,還寫了一個簡短的道謝信。幾年以後,女編劇忽然發現她的故事被拍成電影了,片名叫做Downhill Racer(中文片名是《飛魂谷》);她一氣之下,一狀告上法院而最後告贏了,也拿到了一筆和解費。

她告贏的關鍵有兩點:第一,美國有著作權的登錄制度。也就是每一位劇作者寫完劇本以後,都會先去註冊登記,確定著作權的歸屬,所以這位女編劇拿得出證據來證明Downhill Racer是出於她的構想;第二,那封電影公司寄來的道謝信,證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也就是她的劇本被電影公司拒絕了,但劇本被拿去用了。

編劇告上法院的故事,幾乎不會在台灣出現(除非是不想混了)。原因很簡單,台灣沒有劇作者的著作權登錄制度。如果真的發生了「Downhill事件」,編劇也只好幹在心裡,有本事一點的就鬧上新聞但這種新聞三天後就會不了了之,真相也會變成各說各話,最後,編劇求助無門,只能去買一包Downhill香菸解悶,抽過就算了。然而,對於所有涉及「一劇之本」的編劇而言,無論是在寫電視、電影還是舞台劇,是不應該這樣被糟蹋的,不是嗎?

因此,關於劇作者「著作權的登錄制度」,現在不建立,那要何時建立?請注意,《飛魂谷》上映時間是1969年,人家在距今四十多年甚至更久以前,制度便已確立了。這是美國電影環境好的一面,既然是好的,便值得我們去學起來。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從“身”體驗另一種表演訓練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從“身”體驗另一種表演訓練/忠



原載澳門日報,演藝文化, 2011 年2月17日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2/17/content_564476.htm

身
在“城市藝穗”中演出的台灣小劇場《忿怒》,演出後觀衆大都折服於兩位演員的演技和劇作的震撼力,可是當時關於這兩位演員的訓練背景卻少有提及。其實“訓練背景”在澳門劇場界或劇場評論裡都是個陌生的詞彙,一般觀衆也好,劇場界的朋友也好,關注的大多是“劇情”或“效果”,評論大多集中於文本分析或舞台技術的得失,對演員的訓練以至表演美學的探討相對較弱。趁《忿怒》的演員兼編導高俊耀即將於三月來澳授課,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他的表演訓練背景。



跟俊耀聊到表演,他都不忘提及“我們(包括另一演員鄭尹眞)師承陳偉誠老師”。對澳門觀衆而言,陳偉誠可能是個比較陌生的名字,簡單的說法是他曾是台灣雲門舞集的創團及首席舞者,八十年代與劉靜敏(優劇場創辦人)遠赴美國跟隨波蘭劇場大師Grotowski(中文常常譯為葛羅托斯基)學習,擔任特別技術助理。早期台灣蘭陵劇團、優劇場的演員都接受過他的訓練,現任人子劇團藝術總監。持續與身聲劇場、金枝演社、極體劇團進行演員訓練,並在多年的訓練與硏究中,慢慢從葛氏的學習經驗,融合東方人的身體訓練。高俊耀便是他的學生之一。



作為二十世紀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雷希特、亞陶齊名,對當代劇場美學及演員訓練影響至深,重要著作為《邁向貧窮劇場》(Toward A Poor Theatre)。葛氏強求捨棄遮蓋表演者身體的裝飾,試圖透過身體技藝的訓練來展現人的本來面目,他在訓練中運用很多古老文化表演的身體技巧,有別於一般照本宣科的“演技訓練”,它運用“減法”,剝除行為中虛假的花樣和偽裝,實現眞正的行動,大量使用身體技術來激發演員的潛能,基本訓練包括翻滾、跳躍等運動技巧,聲音的靈活運用,身體塑形、節奏韻律、空間感等種種演員的必要條件。去年有看過《忿怒》的觀衆不難看到這種訓練下的一些表演風格。



經由陳偉誠和劉靜敏的引進後,葛氏一套非一般學院式的表演訓練在台灣劇場界(尤其小劇場團體)造成巨大的影響,三十年間開枝散葉成不同類型的劇團及表演者,在澳門觀衆的觀賞經驗中,這些枝葉有○五年澳門文化中心《聽海之心》的優劇場、○九年澳門城市藝穗演出《光·音》的身聲劇場、以及《忿怒》的高俊耀、鄭尹眞等,演員出色的技藝與不一樣的身體能量都叫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這次高俊耀應澳門表演團體足跡之邀來澳敎授“身體訓練”及“劇本創作”兩種工作坊。高俊耀是馬來西亞人,於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後,再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硏究所取得戲劇組碩士,現為台灣禾劇場藝術總監,也是台灣近年最活躍的靑年編劇家之一。他在來澳主持的“身體訓練工作坊”中,俊耀將透過劇場表演中的身體律動去探索力量的創造與改變,再結合獨白練習,嘗試讓參加者展現更豐厚的表演能量,學習聆聽身體的聲音,發現自身慣性,並覺察身心連結關係。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澳門熱愛劇場表演的朋友,從“身”體驗另一種表演訓練。


來源連結
更多...

藝術家的意外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藝術家的意外/忠



一.



二○○九年秋到廣州小洲村參加“S/low澳門•小洲生活藝術節”,這個由澳門石頭公社主辦,卻在廣州市區以外的一條古村發生。

s/low
小洲村位於廣州海珠區東南端,建村於明代,參加藝術節時仍保留着一大片的靑磚老房、貫穿整條村的小河,上面還有很古老的石橋,有較完整的嶺南古村風味。據說已被列為廣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由於鄰近大學城和美術學院,很多藝術愛好者和藝術系學生都在這裡以廉價的租金租下老村屋作為工作室、展覽室,以至“上居下舖”的咖啡屋。久而久之,這裡便成為近年人氣漸旺的藝術村,每逢周末就有很多本省的旅客慕名而來, 在隨處可見的藝術工作室、過百年的石橋、古井和蠔殼屋之間流連忘返。

人數算不清的澳門藝術創作者,媒界跨越劇場、舞蹈、錄像、繪畫、裝置等,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展演風格各異,又力圖與村中生活環境、公共空間、老房子產生互動。節中的作品雖然都不是什麼大師大作,小眉小眼,甚至意念先行卻完全澳門製造,可說是澳門民辦藝術節中少有的本土與實驗性。這種藝術節毫不設限,藝術家當然可以盡情發揮,享受過程不問結果,對背後的行政執行人員來說卻是更大的“藝術”,如何將五花八門的節目串連,如何在原本資源如此缺乏的空間裡將創意實踐,如何讓原居民與藝術節互動而不衝突,都是十分艱巨的工作。

除澳門團體的工作團隊外,一些長駐在小洲村的藝術工作者也直接參與了藝術節的行政及技術統籌的工作,其中小呂便是其中一位。

小呂是電影編劇,在小村洲裡經常與不同地方的藝術家進行交流,讓當代藝術與居民近距離接觸。藝術節期間,其實沒跟小呂聊過幾句,我忙於自己有份參與的部分,只見他一直奔走於各個場地。一轉眼就是兩年了。最近從劇場界朋友寄來的消息中得知,小呂為救人反而讓自己摔到腰椎,下半身失了知覺。



二.



廣州小洲村藝術工作者小呂,年初時為救友人從二樓摔下入院,據廣州日報的報道,他摔折了腰椎,現時下半身失去知覺,至於何時能夠站立行走,醫生說不肯定,而肯定的是住院和治療費就要幾十萬;小洲村裡十多個藝術空間聯合起來為小呂籌款、義賣,希望可以減輕小呂家人的經濟負擔。石頭公社近日也響應,在年三十晩和年初二兩天借用書店的空間進行義賣,召集了不少藝術界朋友捐出藝術品、手作品義賣,甚至街頭表演,也有不少人直接捐款,為小呂送暖。

其實,剛從facebook收到小呂救人受傷的消息時,心裡首先覺得這樣救人太衝動了吧?不過回頭想想,在國內要做一個自由身的藝術工作者,進行創作,策劃民間自發的藝術交流,辦藝術節,完全沒有政府補助,沒有企業支持,眞正地“獨立”,靠的大概就只有一股傻勁,像小呂。

在澳門,藝術文化政策雖然一直沒有完善,但藝術活動還是有機會得到政府一點點資助,半生不死的也可以捱着過活,全職投入要生存下去便意味着“一個人投入幾份全職”,反正澳門現在很難會有人餓死了。可是,除非在政府文化部門工作,一個澳門藝術工作者(包括創作人、表演者、行政管理、技術人員等),一旦發生了像小呂的意外事故,如果又沒有(沒法)買保險的話,或者也需要靠大衆籌款來度過難關。藝術工作者,因其個性及工作性質,大多數也是以自僱形式存在,可是在財政局報稅,藝術家的身份原來並不存在,雖說在澳門從事藝術工作,一般都沒太多交稅可能,可是報稅乃公民的義務,也就是說藝術工作者在澳門並不具備明確的身份,猶如偏門;可是偏偏一些藝術工作,例如需操作具一定危險性工具的雕塑、接觸大量化學物料的版畫,常常要高空作業及接觸電力的舞台及劇場工作,都是容易受傷的。

在文化、創意、藝術特別受到重視的今天,澳門藝術工作者的公民身份、保障、福利卻仍然矛盾地不明不白。


來源連結
更多...

二○一○年澳門劇場回顧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二○一○年澳門劇場回顧/忠



二○一○年對澳門劇場發展而言是回歸十年後的一個總結?是下一個十年的起點?

在未完全的統計中,由本地藝術團體或官方機構所製作的劇場演出已有近一百組,這些演出有些一至兩場就結束,更多的是小劇場演三至六場不等(約一百八十至三百六十人次),四百座劇院的一般演二至三場,八百人大劇院裡的演出有六個,一般演一場,少數演兩場,製作數量跟○九年相若,但從演出場次和觀衆人數看來相信會較去年增長不少。



事先張揚的一派

bookplays


在這個演出一覽表,首先觸目的是“匯演”、“系列”、“演出季”、“劇季”、“劇場節”的增加,葛多藝術會首先於二月份製作出“學院派演出季”,先後有《二月廿九》、《備忘錄》和八月份的《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三個風格各異的作品。“學院派”這個稱號在澳門劇場界很少人提出,一開始宣傳便引起很多爭議,甚麼是“學院派”?“學院派”這稱號是貶是褒?再加上同時為慈善機構作半慈善演出,周邊話題險些就將演出的內容掩去;再看看這幾位參加者的年資,也是近兩三年才中學畢業的年輕劇場人,他們敢以“學院”作號召,可見他們對學院式訓練的重視以至崇拜,也很自覺將“專業訓練”作為一個自我形象的建構。也許新世界的誕生,必經混沌,“學院派”未成一派已事先張揚,顯見他們比前輩們更懂得(急於)行銷自己,比起過去讀完戲劇專業回來不知所措下進入政府部門的一代,他們對於生存這回事看來更敏銳和主動。



“學院派”其實不只是葛多藝術會的“系列”,也可能指涉澳門劇場的下一個十年。自二○○五年後赴外就讀戲劇專業的本地劇人愈來愈多,一批回來了,另一批又出去,這跟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資助項目有關。不管你對“學院派”這個名號有多不以為然,這看來是未來十年澳門劇場發展一個新的社群(或階層)。



人才外流之前



其實,一批接受過專業劇場訓練,但又不願執敎鞭的戲劇人如曾韋迪、梁奮佳、黃樹輝、譚智泉、劉雅雯等在去年澳門劇場活動非常活躍。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譚智泉執導《靑春禁忌遊戲》,不論劇本選材和演出水平都叫人留下深刻印象,台灣中山大學戲劇系畢業的劉雅雯則較多在小劇場上發揮,去年她執導《愛麗思•想》也得到一定好評,而香港演藝畢業的梁奮佳、曾韋迪、黃樹輝三人都在戲劇農莊擔任全職戲劇工作。讓專業劇人回流民間劇團是比較健康的,也讓人對澳門劇團從玩票性質向專業轉型寄較大期望,再看這幾位“學院派”回澳所排練的作品大都向歐洲現當代劇作入手,學院訓練頗深;儘管不少作品未算十分成熟,但卻為澳門劇場演出引入新視野。

讓人好奇的是未來幾年澳門整體劇場生態如何迎接這個不斷擴大的社群,而這批學成歸來的劇場專業人士,除了到演藝學院擔任有限的敎職外,還可以走一條怎樣的路?這批專業人士大多一面倒地在編、導、演的範疇裡,都是創作者,而朝向設計及技術專業發展的,暫時即使回流了也逃不過被政府部門吸納的生存方式,從一個學院跳進另一個學院,而民間團體仍然是演員滿台,後台空虛。畢竟,一間學院/敎育機構是要為社會將人材培養出來,而不是將社會的人材吸納進去,政府資助專業培訓,也不會是培訓公務員。

回看台、港兩地的經驗,不少戲劇學院出來後,必須身兼一份學校戲劇敎師的工作才能持續他們的劇場創作,然而創作、技巧訓練與敎育終究有專業上的分別,學院的實習與現實世界的實踐畢竟又是另一種經驗,畢業後未經實踐與沉澱便進入敎學隊伍,保障了人材的生活,卻未必是長久之策,如何營造一個整體的生存空間,讓更多不同的團體向全職轉型,才能讓這些劇場專業有更多元的選擇與發展。

在澳門全職從事劇場工作的專業人員比例上仍是在政府部門工作較多,一些比較活耀和有經驗的劇場導演都沒法長期留在澳門發展,各自遊走於滬、港澳之間,從國內朋友寄來的資料所知,在北京讀導演專業的陳飛力,去年除了在校學習外,已開始在校外導戲,也參與了“靑年戲劇節”。這顯示劇場大概已跟整個澳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一樣,跨境勞動、跨區合作成為新的、而且必要的生存方式



“系列”的誕生



“系列”式的劇場演出並非始於去年,但去年以“系列”之名的小劇場演出卻特別多。足跡“新作劇場”、“曉角新晉導演系列”都有三四年歷史,前者以作品的“新”為主題,近年以年輕劇場人個人自編自演的獨腳戲為特色,後者是新晉導演的實驗場,劇本多是從海外借來,雖然有些導演每年都有出現,不過戲——尤其導演技法必需在不斷實踐中磨練出來,長遠而言,三、四年時間也是一個導演生涯的“新晉”階段。沒有這樣的試練空間,所謂“劇場人材培訓”不過是空談,“小劇場”、“實驗劇場”也好,或許當中有很多無法(也不願)被保留的精品,但它對劇場的專業發展其實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以年輕導演為賣點的“學院派演出季”共有演出三個作品,當中包括了兩個學院派的導演、一個編劇以及多位正在海外唸戲劇表演與設計專業的澳門學生參與其中,不管藝術或製作水平是否達到“學院”要求的專業,起碼在劇本選擇上為澳門小劇場帶來一點新意。“牛房劇季”始於二○○七年,因其在牛房倉庫的獨特氛圍中,一直堅持表演空間上的實驗,以及本土議題的探討,去年邀得台灣小劇場當紅的藍貝芝演出獨腳戲《無枝》,探討外地家傭的生活空間,同場播放題材相類的本地紀錄片《女移工》,是澳門少數將邊緣社群作議題的劇場活動。戲劇農莊的“黑盒劇場系列”以公開招募形式進行,原創或翻譯,新晉或資深不拘;足跡在窮空間舉辦的“小劇場演書節”結合文學作品,以及場地裡的圖書室空間凸顯劇場與文學的互動,共三部不同風格的小劇場演出;天邊外“親親經典”系列,保持一貫“演繹經典”的風格,在劇團的排練場裡先後演出了兩部作品。

“系列”的出現,其原因首先是場地的誕生,上述幾個“系列”式演出,都跟主辦團體同時擁有自身的劇場有關,而劇場不過是個死的硬體,這些“系列”的出現,反映了一種有計劃的“空間經營”意識,有的作為新生代的培訓場域,有的以此確立劇團形象,有的凸顯主題與理念,這正正指出場地與團體發展之間的關係所在。



演藝行政培訓



小劇場靠什麼來擴大觀衆群?“多元分衆”是一個理想還是劃地自限?文化中心近年在觀衆拓展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很多人會認為劇場主流的建立,會帶旺整個演藝市場,並讓非主流、小劇場受惠,這說法是否準確還有待證實。觀衆的養成,還要看用上什麼“營養”,也包含觀衆自身的背景及入場動機,看陳奕迅演唱會的,也許只會等待下次陳奕迅演唱會,他的結他手也許會在厰廈裡搞獨立音樂,但觀衆群並不重疊。

小劇場可以拓展自己的觀衆群嗎?“作品好自然有觀衆”你相信嗎?小劇場也要尋找自己的行銷方式。海報、傳單、大橫額對資源充足的演出來說很平凡,對一個六十到三百觀衆人次不等的小劇場來說,這已是很大一筆宣傳預算,於是透過主題策展、聯盟、網絡串聯的方式,小劇場創作者可以共同曝光,展現小劇場獨有的機動性與議題性。“系列”式小劇場意圖將上一個演出的捧場客吸引到下一個演出去,同一個團隊或場地,同一類的形式或議題,食過也許會返尋味,不同的創作人與演員有各自的捧場客,有整合行政資源的作用,對團體、場地的形象建立也有幫助。

可是有規劃、長期的“系列”,劇團首先要有固定的演出及排練場地,有完整的年度計劃,而行政負擔一定比單一演出要大。所以在現時澳門表演團體的資源(資金、空間、人手)與行政經驗來說,實在需要逆境自強,而這些“系列”雖有系列之名,但演出與演出之間的連貫性、持續性仍有待加強;熱鬧之後,舊區裡的藝文空間仍要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加租危機,而“系列”所凸顯的另一美學以外的問題,就是策展與行政人員的角色,在澳門劇場界中,全職或經常擔任劇團(或演出)行政工作的人屈指可數,行政人員受到重視的時候,從個別演出來看,代表着製作的規模與專業性的提高,從一個團體來看,正標誌着劇團立意作長遠及專業發展下的需要。

去年文化社團收到一封二○一一年文化社團活動申請指引,裡面提到社團可向當局遞交“三年計劃”。劇團都被這突然而來的“長遠發展”打亂了陣腳,我們眞的可以持續三年嗎?我們的計劃早就做過了三年。在茫然與盼望之間,文化局與澳基會又共同召開了“二○一一年度文代活動資助座談會”,並抛出了一個頗能回應現狀的新概念:“藝術行政人員培訓計劃”。



演藝行政的前世今生



“藝術行政人員培訓”的概念由當局抛出後,澳門藝文界仍未有任何公開討論,就像之前資助申請開放“三年計劃”之後,藝文界的聲音也是非公開的,只會私底下詢問、交流,這大概是澳門人一貫的處事方式,可是文化資助作為公共政策的一個範疇,公開討論是平常不過的事。回過頭看,藝文界的被動也有其他客觀因素,過去只批單一活動資助的習慣下,突然抛出“三年計劃”,其實大部分藝團也沒有任何心理預備,大家已習慣過得一天得一天的生活,什麼是三年計劃呢?究竟是單一活動的三年計劃,還是藝團確立及發展自身文化使命的宏觀性三年計劃?正如“藝術行政人員培訓”,大部分藝團一直因為沒法得到行政資助,所以大都是創作者為實踐其創作而唯有兼任行政工作,所以大部分有關文化政策或藝術資助的討論中,藝團都只會提到“錢不夠”的問題,很少對整體文化政策、文化藝術行業的持續發展等作出回應或建議,因為創作人都被培養成只關心眼前單一創作的資源是否足夠,而不是藝團或業界發展,這正正是藝術行政人員所關注的事情。

如果說“藝術行政人員培訓”將變成一個藝術工作者的生存方式,那麼,一直同時、並主要作為創作者是否要為生活而轉型成行政人?又或,為生活而唯有以行政之名在創作?

澳門藝術行政組織最早可追源至八十年代成立的澳門藝穗會,作為澳門戲劇普及敎育的先行者,廿多年前在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該會開展了很多其實是敎育及文化部門應承擔起的工作,而且還是靠幾個義工業餘來做。說是行政組織,其實裡面的人同時間身兼行政、舞台技術及管理、戲劇導師、文宣,有時還是演員和司機,說不上是專業行政卻是十八般武藝俱全(當然未必樣樣皆精);九十年代澳門藝術節、前市政廳每年的港澳戲劇交流演出、華文戲劇節以及澳門文化中心的啟用等,邀請不少海外專業劇場工作者參與本地製作,引進專業劇場製作方式,直接開啟及提高了澳門劇場專業技術、行政人員的需求,不少劇場工作者在業餘中邊學邊做,一些較有經驗的藝術行政人員在這些基礎上被培訓出來,但其時由於澳門劇場行業連雛型也未形成,於是這些人材便被同樣有類似需求的政府部門吸納進去。



怎樣“培訓”?



九十年代因上述種種機緣培訓出來的一批藝術行政人員,先後進入了政府不同文化部門,這與回歸後政府高度集權式的文化政策有關,業界的經驗累積,加上部門中也欠缺相關人材,供需關係便馬上達成。這批原本的業餘戲劇工作者,即使剛剛大學畢業不久,卻都在劇場界打滾了一段日子,對本地劇場生態有一定了解,情況不能跟一個剛畢業但對業界毫無認知的人相比,這些人後來也有部分到過香港報讀一些藝術行政專業課程,加強相關專業認知;正如日前香港劇評人兼行政人陳國慧在〈藝術行政當紅的背後〉一文中提到:“民間觀點的靈活性和對業界發展的貼身觀察,是民間藝術行政人員最大的經驗和資產。”這是一般培訓課程或官方機構中難以訓練出來的,而且在民間藝團當行政,用陳的說法,是“捱”出來的,他們往往“一人做幾個人的工作,要懂得做預算又要周旋各式文字工作,活動流程從宏觀的策劃推廣到收錢出票貼郵票都要知要做。分工不明顯亦因資源短缺無法細分和提供晉升的可能性,這一方面難以與專業對親家,同時亦令人才容易流失;低層的前線工作者往往在耗盡靑春、熱情燃燒後轉行。”

當局早前提出的“三年資助計劃”及“藝術行政人員”其實都對澳門未來藝術專業、職業發展起着十分關鍵的影響,一個藝團若然眞的有規劃未來三年方向及目標的話,起碼地證明其邁向專、職業的決心,可是沒有專職行政人員的藝團,他們的三年計劃也許就是培訓一個藝術行政人員而已,但即使是有薪培訓,如果整體劇場生態卻未能承托這些人材,被政府部門吸納或轉行的歷史便要重溫。

隨着經濟轉好,往海外就讀劇場專業的人多了,有意全職投入劇場工作的人也有所增加,現時有聘請全職或兼職行政人員的劇團應不止三個,而相信在“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呼聲下,藝術行政工作將在未來幾年更受重視,即如之前提及劇團中介性質之“策展式”小劇場,以至澳門藝穗節、華文戲劇節等官民合作的大型跨地域劇場活動,也會突然“求才若渴”,展望未來幾年,藝術行政人員的需求將大大增加,政府有意培訓,但學院式的培訓是否最合適,如何讓行政人員眞正了解民間藝團生態,同時又保持藝術的靈活性及行政專業?這仍有待討論與硏究。



三“大”劇團



澳門戲劇本身未成“主流”,這三個劇團之“大”,不過從其大部分製作規模與資源作考量,並無等級之分。

澳門靑年劇團○九年以《天琴傳說》創團後,上半年看似嘗試以每季一劇作規劃,從三到七月份五個月間,先後演出了《武松打蚊》、《竹藪中》及《蝦碌旅遊預警》三個劇目,保持着十分高的演出量,而且每個作品在風格和題材上也有新嘗試,對一個新成立的劇團而言,固定的演出周期不論對觀衆群的建立,或對團員的實踐經驗而言都有幫助,可是夏季過後,不知是演出場地不足還是其他原因,未見該團有新作推出,有點可惜。從幾個作品的演職員名單看來,靑年劇團有其固定的演員班底,不過每次演出都會邀請不少海外資深導演、專業設計人員,或劇團以外的演員參與,作為澳門首個官方劇團,劇界中人及評論人對其是否夠“本土”自然提出較高要求;從團員在製作中獲得刺激與成長的角度來看,海外專業工作者的適度參與無可厚非,我反而會留意劇團如何在現有資源(尤其演員)裡,選擇眞正適合團員發揮或有助於團員劇藝進步的劇目,好將定期團練的成績在演出中凸顯出來。近日傳來靑年劇團今年春季將演出由譚智泉排演藝術總監李宇樑的舊作《滅諦》,譚是近年炙手可熱的靑年導演,去年執導的《靑春禁忌遊戲》成績有目共睹,年中在“澳門靑年劇作奬”又拿了冠軍,這位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系的譚導,如何重新演繹該劇不免讓人期待。

除了靑年劇團外,另外兩個同樣以專業、大製作為標誌的澳門劇團,還有天邊外與戲劇農莊。天邊外去年製作了《靑春禁忌遊戲》及《櫻桃園》兩部大型演出,專演經典名著的形象愈來愈明顯,今年還在劇團排練室中開發“親親經典”系列小劇場,將有助劇團拉近與觀衆的距離。

戲劇農莊去年在大型製作上未見有太大突破,在文化中心舉行的演出都是重演或直接從海外引進,反而在靑年劇場和小劇場製作上表現較活躍,“亞洲靑年戲劇匯演(澳門•2010)”一連兩周內連結中、港、台、馬、韓等地劇團與屬下學生戲劇社作交流,算是該團十年來跟亞洲各地劇場頻繁交流下的成果;而兩位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的本地戲劇導、演,先後於這兩年回流及加入“農莊”,且看製作水平是否能因此有更多提升?



“沒有好作品”



最後回顧一下去年自己比較喜歡的演出。

去年劇壇上演過不少過去在澳門較少看到的翻譯劇,由葛多藝術會演出的《備忘錄》,足跡的《愛麗思•想》以及天邊外演出的《靑春禁忌遊戲》與《天邊外》都帶來不同程度的驚喜,在海外讀戲劇專業的年靑導演,不但將他們在學院所學的戲劇知識帶回來,還帶來了就讀地區的戲劇文化,他們帶回來的翻譯劇不一定都演得很理想,甚至常有力不從心之感,但起碼跟過去澳門觀衆所看的有一定區別,其中由譚智泉導演的《靑春禁忌遊戲》是當中在導、演上拿揑較好的一部,沒有太多花巧的舞台變化,主題嚴肅地反思敎育與社會主流價値的對立,以及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是澳門近年少見的劇場佳作。

本地創作上,曉角一再重演的《七十三家半房客》可說是編導許國權回勇之作。回勇的意思是重拾十多年前的絕技,將當年與靑苗劇社合作的短劇《衆生》,用十年時間擴張成“房客”,片段拼貼/順手拈來的流行音樂,MTV式的舞台調度,在在都是許導的獨門秘技。在意識形態上不作正面批判卻有一種悲憫世事的情懷,這就是一種讓觀衆很受落的距離感,笑了十分鐘,突然要你嘆息一分鐘,馬上又再笑一下,看這種戲是很沒有負擔的,因為它已被劇場手段過濾了,敏感的觀衆才會發現那是一個嘆息後的苦笑。

今年澳門小劇場演出十分頻繁,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小劇場上演,量的增加,也看見技術上的純熟,上月石頭公社新一代創作人“石仔”共同編作的《在雨和霧之間》是去年本地小劇場演出中少數讓我有點驚喜的作品;除了最後一段陪阿媽散步的錄像之外,母親的形象在劇中並沒有很明顯的被呈現,該劇與其說談阿媽,不如說是回溯自我,透過幾段關於阿媽的記憶,挖進去的其實是對自己的反省與認知,也是這戲看得最舒服之處,最後一段拍手起舞省去媽媽聲的煽情,是神來之筆。 作為一個原創作品,過多的點子、不必要的劇場效果與笑點可能討好了一些觀衆,不過對戲的整體卻構成不連貫和拖泥帶水的感覺,如果有機會再重演的話,應該可以更精煉一點。不過,在澳門,一部好戲被重演的機會很少,有時我覺得澳門並非“沒有好作品”,而是缺乏夠遠的視野。



二○一○年的劇場回顧至此結束。


來源連結
更多...

《在雨和霧之間》

文字: 莫兆忠
網站: chong+neng = 忠+寧


《在雨和霧之間》:太長放不入專欄,於是順便另外寫成一篇,過時又私房。

/忠



今年澳門小劇場演出十分頻繁,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小劇場上演,量的增加,也看見技術上的純熟,上月石頭公社新一代創作人「石仔」共同編作的《在雨和霧之間》是去年本地小劇場演出中少數讓我有點驚喜的作品,用劇場談阿媽,廿年前有許國權的《我係阿媽》,十幾年前有陳栢添的《媽媽離家了》,「石仔」的《在雨和霧之間》跟這兩部作品的最明顯分別當然是創作班底的性別,以母與女關係作題材,除了最後一段陪阿媽散步的錄象之外,母親的形象在劇中並沒有很明顯的被呈現,與其說談阿媽,不如說是回溯自我,透過幾段關於阿媽的記憶,挖進去的其實是自己對自己的反省與認知,也是這戲看得最舒服之處,每位演員從自身的記憶編作而成的片段,都或輕或重地呈現了演員的個性與情感,最後一段拍手起舞省去媽媽聲的煽情,是神來之筆。過去幾年青年劇場創作都很「小大人」,不是說年青一代不能在劇場中談論「老人家」的題材,而是當這些青年劇場觸碰到如社題議題、記憶消逝的問題時,似乎都沒法提出新的,或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視角,甚至在意識型態上比三四世代的劇場人更保守,或者真如呂大樂在《四代香港人》中所言:「在第四代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周邊的成年人已經結束討論。」而《在雨和霧之間》珍貴之處,在於她們說了屬於她們的,也是只有她們可以說得到的話。

作為一個原創作品,過多的點子、不必要的劇場效果與笑點可能討好了一些觀眾,不過對戲的整體卻構成不連貫和拖泥帶水的感覺,如果有機會再重演的話,應該可以更精煉一點。最後一提是該劇的技術成熟度。石仔成員近年經常跟不同的劇團合作,其中又以大型劇場演出較多,也許因此在這次演出中引入了一些較有經驗的舞台技術人員的名單,我看的是第二場,雖然在技術上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但以技術這麼複雜的演出而言,現在的流暢度已算不俗,也是我在這個戲中的意外收獲。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新聞稿轉貼]國父說:我有叫你們亂賣國土嗎?

文字: coolmoon
網站: 我乃文字


2011年2月1日小年夜,早上十點,民眾突然見到超大的百元紙鈔現身花蓮火車站,紙鈔上還印著國父遺訓:「平均地權、節制資本」,更有一群「國父」,集體在火車站發紅包向返鄉民眾拜年。拿到紅包,發覺紙鈔上的國父開口說話?年關將至,一批花蓮及台東的民間人士、學生及團體,集體在火車站及商家擺發放紅包向路人拜年,裡頭卻不是真的紙鈔,還印著國父訓示:「有土斯有財」,原來是呼籲大家關心花東土地的文宣。

義務製作文宣的團隊,是一些長期關心地方發展問題的花蓮、台東民眾以及地方民間團體,希望藉由此活動引起地方對「東部發展條例」中「土地條款」的關注。他們表示,花東政治人物高度關注的東發條例草案,照顧弱勢、地方補助條款的理念很好,但有些版本的草案當中,卻還包含了大幅排除土地法規的公有土地釋出條款(草案7~9條),這並不符合社會公義和庶民經濟。東發條例要釋出給財團的公有土地,高達花東地區87.5%的面積,然而這些所謂的「公有土地」,卻有許多是住著人或耕作的,這是由於花東地區特殊歷史因素之故。從日據時代到國民政府的土地登記制度,在花東到現在都沒有妥善執行,導致花東地區的人民長期以來雖世代居住或耕種,仍有許多人無法如願申請土地所有權,至今仍必須長期繳納租金,甚至被認定是違法佔用。

舉例來說,花蓮吉安鄉南華村許多農民從日據前就在該區墾荒耕種,光復後,多數農民不知土地已收歸國有,直到民國八十多年陸續收到政府公文要求繳納土地稅及罰金,加上很多私人土地在政府強制徵收下轉賣給財團,才逼使村民自行成立「國有財產地爭取自救會」,期能從政府手中「買回」自宅或農地,花蓮鳳林地區、台東關山地區等也有過類似問題。反觀土地同樣被收歸國有的花蓮新城鄉七星潭社區,自民60年起雖陸續開放公地放領,但當地地價卻在政府大肆推廣觀光,財團炒作之下快速飆漲,讓居民面臨「買不起」,或需向政府「租用」自宅的窘境,同時,花蓮縣政府也打算將土地BOT給飯店業者興建七星潭濱海渡假村,未來民眾到七星潭看海也恐怕需要付費。

東部公有地爭議的問題不分原漢族群皆有,但以阿美族為最顯著的受害族群,上週五(1/28)就有近三百名花蓮及台東的阿美族人北上至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抗議及夜宿,一度和封鎖線員警發生推擠衝撞。阿美族土地的歷史爭議多如牛毛,居民爭取土地權時卻普遍被相關單位忽視,例如港口部落、花蓮市Towapun部落等,最著名的例子即台東杉原美麗灣度假村,即便縣政府被控告並由法院宣判違反環評法、執照無效,縣府仍強行核發執照給飯店業者。台東縣政府回應「美麗灣開發案」爭議時指稱當地刺桐部落居民「長期占用」土地,然而該處形成刺桐部落族人的聚落已有五、六十年,族人指出過去祖父輩確實有試圖向政府提出土地所有權申請卻沒有下文,甚至傳出資料遺失的懷疑;而台東的三仙台(阿美族語傳統稱比西里岸)亦是在光復後,部落生活領域被劃為國有,到了98年,縣府在部落族人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土地租給財團開發三仙台BOT旅館,引發族人抗議並爭取土地權益。

雖然東發條例開宗明義是要以「資源永續」方式促進花東的發展,但採取的做法卻是排除既定法令,將國公有土地快速釋出給財團利用,恐將為了「財團的發展」強勢趕走社區居民,罔顧人民權益及環境成本,並不是從花東人民的角度出發。草案7~9條土地釋出條文一但通過,財團要買賣租用國有地將更加容易,未來東部原住民的土地與文化也將同時消失,或者人民就算有錢也買不回自己的家了。民間團體並非反對所有的開發,但對於東部的發展,政府理應將發展的機會和資源保留給弱勢的民眾,並且扶植能夠回饋地方居民的產業發展,怎可連居住權都從人民手上奪走,只為了集中大量資源給本來就有能力開發的財團?

從小年夜開始,花蓮、台東的民間團體將在網路上聯合發起連署活動,他們並未反對東發條例通過,但要求「刪除東發條例789條」。希望能在2月22日立法院開會以前將這股民間的聲音傳出去。
民間訴求:
一、花東國有地是人民共有的財產
◎請刪除以「公有土地作價」取代發展基金的條文。
二、刪除東發條例草案中第7~9條「亂賣國土」的條款(以下為7~9條重點)
◎第七條 土地變更不受相關土地使用法令規定之限制。
◎第八條 土地販售經營不受民意機關審查,排除土地法、國有財產法規定。
◎第九條 連「學校用地」等公用土地也可以給財團用,突破「國有財產法」。
三、東發條例應列公共參與的機制
◎請保留由「東永小組」,重大建設計畫不應由縣政府全權決定,且專家學者、民間組織代表比例應不得少於二分之一。
◎草案不得牴觸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0、21條之規定,使用原住民族土地必須詳加調查、諮商、取得原住民族同意。
◎反對密室協商,請公開協商過程,並針對「人民的需求」審慎擬定相關條文,而非以財團的需求來擬定。


連署部落格

2/1活動影片下載
向民眾說明紅包內容http://www.sendspace.com/file/c7mw5v
拿紅包民眾受訪http://www.sendspace.com/file/qp7s9v
連署部落格網址:http://tungfa.blogspot.com/


來源連結
更多...

王墨林《荒原》

文字: coolmoon
網站: 我乃文字

「1987年,我們以為一場戰役起碼會改變一點點生命的意義,戒嚴時生命恍若孤魂野鬼、徬徨無主,解嚴後生命像精蟲亂竄,一直想找到一顆卵子附著在上面。但是一場戰役下來,只是幫助了那些政客達到奪權的陽謀。一場革命被埋葬在這片死沉沉的土地,混雜著遺忘的記憶和躁動的慾望。」(《荒原》柱子台詞)

劇評一:趙川:革命、青春和一種政治劇場 王墨林《荒原》觀後文原載於《今藝術》
......王墨林的《荒原》,試圖讓在個人社會掙扎過程中被消解了的「革命」,重新獲得某種令人敬重的品質,以為對此曾投入青春,後來飽受挫敗的人,贏取自我救贖的能量。然而,中年人對革命的提及,卻總像是在講青春孟浪。與他們相對應的,當那些一臉無辜的年輕人組成的歌隊,在舞台前輕飄地唱起「戒嚴」、「解嚴」和「攝護腺」的時候,導演或許意識到或許沒有,那些年輕人所暗示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難道不是讓所有的青春,都因為未經世事而看來輕飄?我一直懷疑,《荒原》中的「青春」與「革命」或是個美麗的誤會。甚至《荒原》這個名字,和對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著名詩句「4月是最殘酷的月份……」的引用,那裡面的死亡意象,應對的當然不會是革命失敗的悲情,而是對不復存在的青春時代的亡悼。......

劇評二:王瑋廉:王墨林,情懺台灣八○文原載於每週看戲俱樂部
......投射在舞台高處一方極其模糊的影像。一開始我不喜歡它,覺得投影機的流明數太低,後來,它逐漸成為封閉洞穴中的一扇氣窗;在那裡面,是褪去的記憶,在那外面,是世界的腳步。

郭亮廷:王墨林 在黑盒劇場裡 召喚歷史幽靈 (上)原載於《PAR》
郭亮廷:王墨林 在黑盒劇場裡 召喚歷史幽靈 (上)原載於《PAR》
當九○年代台灣進入加速的現代化和消費文明,藝術家好像也得了失語症般,無法表達身體在這個資本主義全球化底下的處境,以至於在王墨林看來,台灣根本還很「土」,能夠反映整個現代化過程的「現代劇場」還沒發生。「你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城市空間和流行文化裡,年輕人的身體愈來愈相似,也就是說,現代化造就了同質性的身體。」王墨林說:「台灣喜歡說自己是現代化國家,那麼現代性在劇場裡的反映,是什麼?是雲門舞集的『身心靈』嗎?還是屏風和表坊的悲歡離合?劇場和身體的城市性格在哪裡?台灣的『現代劇場』又在哪裡?」


來源連結
更多...

[轉貼]《春琴》

文字: coolmoon
網站: 我乃文字


Complicite Shun-Kin
演出時間:2010/12/17~2010/12/19
演出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
導演: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
主要演出:深津繪里
製作:英國合拍劇團、日本世田谷公共劇場


Complicite 劇團首度抵台,由藝術總監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於1983年成立,為英國最富盛名的劇團,亦有「全英最佳肢體劇場¬¬」美譽,主要以重新詮釋劇場經典作品為主,經常與跨界、跨文化的藝術家合作,並結合¬劇¬場元素,如:影像、懸吊、音樂及聲音效果等,賦予經典作品時代新生命。

由「全英最佳肢體劇場」典範代表合拍劇團(Complicite)與日本世田谷公共劇¬¬場所共同製作的《春琴》即,曾榮獲讀賣戲劇獎、最¬佳¬導演獎及提名最佳戲劇和最佳女主角。該劇並邀請今年以電影《惡人》一片榮獲蒙特婁¬影展¬影后獎項的深津繪里,親自操偶飾演春琴一角。

《春琴》取材自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經典鉅作《春琴抄》及《陰翳禮贊》。故事敘述一段淒美、曲折的關於主僕之間的愛情故事。美麗、琴藝傑出的三絃琴老師「春琴」,九歲因眼疾失明,「佐助」遂成為她引路的僕人,也因此對春琴產生敬畏般的愛戀。而兩人雖然相愛,無奈春琴難以跨越主從隔閡關係,遂為這段感情添加悲劇之姿。又佐助為了感受與春琴相同的世界,以刺瞎自己的雙眼,展現絕對美麗與病態似的愛。透過谷崎潤一郎獨特又獨到的絕色迷離之筆,細膩呈現無上的藝術文學價值。
彩排記者會片段

導演訪談
導演沒正式回答為什麼一個英國人要做日本故事,只說他的姓來自蘇格蘭,父親是美國籍,他在法國念戲劇,劇團登記法文,拿的是英國補助。最後提到谷崎潤一郎的春琴抄是根據英國作家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的短篇小說(1818)改編,哈代就是《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的作者。

好像得了資料著魔症的我繼續查了一些有趣的東西(如果也有人覺得有趣的話):
Chinese Yueju Opera豫劇版:春琴

2008年電影版春琴抄:齊藤工、長澤奈央 主演


1976年電影版春琴抄: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



來源連結
更多...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文化創意產業之創意料理

文字: 張輯米
網站: 糊調的肉骨茶

由於之前看過《第八日》的關係,去翻了一些關於人類農業的書籍,發現原來過去人們因為以採集維生,因此穀物並非以種植豢養的方式,當時人類的食物種類光是穀類居然就可以高達一百多種。反觀現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懂得種植,但是真正成為我們食物的卻少之又少。

最近常常聽到朋友抱怨吃了某間餐廳國外廚師所做的創意料理很難吃,而且那間餐廳還是五星級的國宴餐廳。難吃就算了,還很貴。好像花了冤枉錢幫那些廚師作創意料理的實驗,這一點讓筆者相當感興趣,激起了我想更瞭解這樣的生態。特別是在現在政府正在鼓勵文化創意產業,那麼,一道由國外知名廚師所精心製作的創意料理,到底為什麼會被這麼多消費者臭罵呢?


創意料理--無法預知的料理

近年來,許多餐廳都時興創意料理。特別是居酒屋類型的,他們都是專攻消費金字塔的中頂層,也就是所謂月薪4~12萬以上的上班族甚至管理階層。這些食客吃膩了商業午餐、麥當勞和路邊攤,甚至龍蝦、鮑魚和魚翅都不能滿足時,就會想去吃「創意料理」。然而,創意料理,顧名思義就是要你「Surprise!!」。畢竟,每天平乏的上班族人生,除了康熙來了以外,也就只有夜市人生可以掀起一些波瀾了。所以這些「Surprise!!料理」就成為了人生當中值得被記憶的事件,那是獨一無二的經驗,而這些餐廳也會因此而更受到青睞。只是,未知,對於人來說永遠是最可怕的。有些人還是存了畢生的錢,就想當一次的中頂層,不過,當一個創意料理已經超過他所能接受的「Surprise!!」時,反而就變成了負面影響。



我錯了嗎?難道我錯了嗎?

「這是尛?我明明想吃的是神戶牛排等級的創意料理,怎麼搞出來的卻是吃起來又像納豆又像豆花的怪東西?」、「我今天花了錢,來了這個國宴餐廳,我為什麼要花錢買罪受?」、「平日上班已經夠幹的了,今天晚上還來這裡吃了一頓莫名其妙的料理。」

一般消費者,往往所能掌握的食物資訊,也只有菜單以及餐廳所發送的宣傳廣告而已。有時候,為了行銷還會設計出一些新名堂。例如,其實我就是那一群不知道松露巧克力原來是沒有松露的民眾,我甚至吃過了也沒疑問「為什麼沒有松露?」。因為我除了知道「松露很貴」以外,根本連松露原來是香菇的一種也不知道,我的舌頭只認識七七乳加還有士力架巧克力。其他的巧克力,也都只是叫巧克力,頂多是「好濃!」的評價。所以,就算告訴消費者,這位創意料理廚師明明就是納豆達人也無濟於事,我們根本連納豆都沒吃過,更何況是創意料理「納豆花」。


創意的極致,藝術的極致

只是,一道精心製作的料理被人吃了之後說難吃,最傷心的莫過於廚師了。其次就是那些食材,他們為了這一餐,被燜煮了多久。從一顆活生生的土產黃豆,變成一粒納豆。

大師之所以被稱為大師,不外乎這個人是專門作某種料理,已經可以專精到禪的地步。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終生作這一件事。如果一個廚師可以終其一生只炸雞排時,那麼那塊雞排就已經可以稱為一個藝術品了。那是歲月的累積,不是小門小路,旁門左道可以走的捷徑。只是,人評斷的平衡點是很奇妙的,今天我可能因為吃膩了天天吃的東西而熱衷於創意料理,但是當吃到無法辨識的食物時,似乎很生物本能地就會回到「我只是肚子餓要吃東西而已,給我吃!」的基本需求,一瞬間,意識就會降低許多。

當人們回到生物本能時,食物本身的精緻與否就不是重點,而是需要熱量,來補充剛剛大腦為了分析其料理所快速耗盡的熱量,更別談藝術、創意和精緻了。如同開頭所言,由於我們目前能吃的食物種類減少的原因。因此,會發生問題的,往往不在於食物本身好不好吃,而是吃的人無法在味蕾或記憶中找到對照,也就不用提品質好壞了。特別是,當該料理因為行銷宣傳而被期待時,味蕾會回憶起過去好吃的食物。倘若該客人喜歡吃的是酸的,那麼舌下就會溢出口水。


消費者取向

當我們成為消費者,所有的食物都成為了消費產品時。吃什麼已經不是重點,甜不甜熱量高不高才重要。當年來自墨西哥的火龍果就是一個奇怪的水果,台灣的農夫很聰明,當這進口的火龍果吃起來一點味道也沒有時,台灣的火龍果可以很快就變成甜的,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但是香港因為沒有農夫栽種無法改植,火龍果就還是沒什麼味道。但是很奇妙的,香港人還是吃它,而且並不因為不甜而減少進口,或許是因為他們在意火龍果的營養價值比起它的甜份多寡更為重要。


產品往消費者取向走沒有好壞之分,就只是這個身體、這個社會的選擇而已。只是完全的消費者取向時,就必然會造成少數負面的結果,而這結果就需要整個身體或是社會做出承擔。例如:我們身體裡面的盲腸本來是消化草,現在因為不再吃草,而變成了引起盲腸炎的不定時炸彈,我們得要承擔;消費者取向就像朱學恆鼓動群眾支持死刑一樣,大多數民意就是執行死刑,只是一旦有錯殺時,家屬就要承擔。這就是我們的選擇,無關好壞。



餐廳企劃與消費者需求

台灣人可能覺得豬血糕好吃,可這,卻是全世界最難吃的食物中的第一名。我們可有沒有想過它到底哪裡難吃了?當然,這「全世界」其實也只是英國認定的全世界罷了。

因此,食物的好吃難吃並不是絕對,只要不會吃死人,在這個次元都會有人覺得好吃。只是身為國宴餐廳的企劃,或許就需要更細緻地去照料這群,已經認為頂級神戶牛排是日常食物的消費者。一道被公認頂級的料理,除了最好的食材、最好的廚師,背後還包含了許多隱藏因素。倘若餐廳只有考慮單一的因素,自然就會顧此失彼。就像《穿著PRADA的惡魔》說的,「你選這件藍色毛衣是因為背後有千千萬萬的人在幫你選擇,而且,你拿的不是藍色,而是青藍色。」

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今年流行吃納豆,那麼「納豆花」自然就會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意料理。任何東西都可以是創意,但是,如果目標對象是會到國宴餐廳的消費者時,那麼自然就需要從過往的點餐經驗來作創意企劃,否則在過往經驗差異過大時,也只有像我這種會想吃驢肉水餃、蠶蛹的獵奇消費者會覺得有意思,白費了頂級廚師、食材以及消費者時間。但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也間接撕下了用「文化創意產業」當作遮住馬(消費者)左右眼界,使其全力只能往前的皮片。



台灣的經典料理往往來自路邊攤

難道註定台灣人就是帶賽,無法在國際知名廚師的巧手之下,產生出一個經典的創意料理,未來可以拿到國際去,作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下的經典料理?

台灣看起來沒有所謂的經典創意料理,這不是可悲之處,而是沒有人想要使其經典而進入經典餐廳裡面。又,是不是我們對於「經典」二字的印象過於依存國外定義了?一道經典創意料理的誕生,往往很難一時一刻就出現,需要不斷地修正,以及符合時代的脈動。


筆者認為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即便一個被公認難吃的食物被誕生出來,也需要有人去將它研究、分析,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食物,而非讓它消失在歷史當中。當獨特的食物被明確定義,自然就會有其學問出現,同時也就多人吃。一旦多人吃了之後,就是經典食物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可樂好喝,而它明明就只是份量調錯的感冒糖漿加二氧化碳。

來源連結
更多...
MJKC 每週看戲俱樂部 http://mjkc.tw
Email: theatre.tw@gmail.com